一年中超长的演出旺季———新年春节档即将到来,从11月中旬开始就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演出“终极宣传”现象:为了提高票房,“最好”、“世界顶尖级”等一般广告上不能出现的词汇出现在媒体上,有的演出公司甚至不惜以次充好偷梁换柱。一些公司完全不顾市场的承受能力,一窝蜂地引进同类项目,水准参差不齐。许多观众被“终极宣传”吊高了胃口,可亲临现场看到的演出水准与事先宣传出现了巨大落差,只能带着失望离开剧场。演出市场的这种“拉票”混战让普通百姓陷入了迷魂阵。
演出宣传:不顾一切“终极”叫卖
近年来,优秀艺术团体的高水准演出为北京百姓树立了一个无形的标尺,而演出商们就拼命拿高水准说事儿。过去是“大师”称号漫天飞,现在“大师”已经不能拉动票房了,所以“终极”、“无法超越的奇迹”和“顶尖”就成了拉动票房的新招。
高水平的《大河之舞》去年掀起了踢踏热,今年的《王者之舞》一上来就借足了《大河之舞》的气势,所谓“爱尔兰踢踏舞的终结性作品”、“世界舞坛上别人无法超越的奇迹”、“为世界舞蹈界重新‘隆起’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峰顶”等词语随处可见,把观众的胃口吊足。但是,看过《大河之舞》也看了《王者之舞》的人都明白,后者不但没有超越,而且从编舞到制作都相差甚远。一位观众遗憾地说:“《王者之舞》踢踏不错,但布景简陋,音乐一般,没有《大河之舞》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难道这就是高不可攀的峰顶吗?”
应该说,演出公司为了赢得票房,在宣传中把五分夸大到六七分也可以理解,但媒体如果缺少实事求是的立场,不断给观众错误信息,其公信力就会下降。如果所有的演出都用夸大到极限的语言去宣传,导致观众对演出的艺术质量失去判断,对媒体失去信任,市场就会衰落。
演出市场:以次充好偷梁换柱
新年是乐团云集北京的时候,今年则格外热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新年期间在北京举办“新年音乐会”的外国乐团不下10个,而从乐团的名称上来看则个个都像“世界名团”。记得去年年底也有一些乐团来北京演出,打的旗号是“维也纳某某爱乐乐团”、“某某交响乐团”,在宣传材料上也引用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等真正世界名团的材料,号称是维也纳“最职业化”和“水准最高”的乐团,最高票价都超过800元,但观众到现场一看,充其量不过是学生乐团水平,有的乐团甚至乐队编制都不齐全。更有甚者,号称维也纳的乐团全部来自匈牙利。以次充好的现象不仅时时闪现在演出市场,还渗透到了国家乐团。前不久,北京某国家级乐团邀请“欧洲著名青年指挥家和钢琴家”演出,指挥家还号称是某世界著名指挥家的左膀右臂,但据乐团演奏家们介绍,该指挥家在排练时不仅连舒曼钢琴协奏曲都指挥不下来,正式演出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时,竟然成了“乐团指挥他”的闹剧。更有一些外国歌舞团打着曾经在北京火爆的外国演出项目旗号,使用品牌项目的宣传内容,删繁就简或偷梁换柱以“简装团”来北京演出。
为了获得低成本高票房不惜以次充好,使演出市场出现混乱,最终受损失的是普通观众。“专为中国观众演出新年音乐会的乐团”们又要来了,其中除了祖宾·梅塔执棒的以色列爱乐等少数几个乐团是国际公认的优秀乐团外,其他乐团的名称都似曾相识,却并不是有名的乐团,因此观众在选择观看音乐会时要格外小心。
判别真伪:媒体自律观众小心
一场“拉票”的混战已经打响,媒体和观众怎样判断演出项目的好坏?
记者采访了一位业内专家,他首先提醒观众对媒体上各种过于“优秀”的演出都要“留一个心眼”,他说:“观众选择观看演出,首先应该通过简历了解演出团体的真实水准、历史和现状,以及演出团体主要合作的艺术家。一般说,历史较长、与国际著名音乐家合作较多的职业演出团体水准就会高一些。判断一个演出团体的真伪还可以用它的原文名称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一般优秀的演出团体和节目都会有自己的网页或网站,看看演出团体的艺术总监和主要演员是否正确,看看它的演出状况,以判断真伪。没有网站和网页,又没有在世界其他艺术场所演出历史的团体和节目,观众有理由对它们产生怀疑。”
对于媒体,这位专家说:“媒体要自律,力争加强对国内外演出市场的了解,记者则应该加强对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演出公司推荐的项目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把话说满。艺术是无止境的,演出没有终极,艺术更不存在顶尖级。那些‘终极’用语原本就不符合广告宣传的法规,报道中更应该删去,为读者客观描述演出水准,达到新闻的真实性。” 作者: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