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危楼”表现现实“孤鸿”倾诉困惑(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10:49 新京报
“危楼”表现现实“孤鸿”倾诉困惑(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相逢不识的身份困惑,是《人海孤鸿》极具戏剧性的安排,值得一提的是19岁的李小龙在该片中的精彩表演。

  第129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铁、李晨风、秦剑等香港粤语片导演群像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期,香港粤语电影的“黄金时代”来临,在这段时间,在香港专门放映粤语片的“太环”、“纽大”、“金国”三大院线和30多家戏院中经常人头攒动,市民们纷纷争看新映粤语片。由于地域和方言的习惯,粤语电影在艺术上可能粗糙但感情上贴近的方式,对升斗市民作出同声同气的慰藉,令他们有所娱乐和宣泄。

  由于粤语片的热映,粤语片导演也备受关注,五六十年代引领粤语片潮流的李铁、秦剑、李晨风、吴回等导演拍摄的一系列做工精良、艺术严谨的粤语片堪称这一时期香港粤语片的代表作品。

  李晨风:文人气质浓厚

  李晨风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语文艺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人气质浓厚,能编能导,他擅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改编为通俗文艺电影,在《寒夜》里,他集中描写人物以及命运与时代的交缠,吴楚帆、白燕的精湛演技更使此片成为巴金小说中最凄美的影像演绎。他的《日出》可谓曹禺话剧电影演绎之佳作。远赴日本拍摄、改编自苏曼殊作品的《断鸿零雁记》可见粤语片中鲜有的纯美与异国情调。而改编自托尔斯泰的《春残梦断》中,李晨风成功把原著中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融入粤语文艺片。

  难得的是,李晨风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导演笔记,让我们看到了他那一代的电影人,如何思考电影,如何在市场和理想之间寻找出路。“看档案里的多篇李晨风专访,他屡次谈及当年看电影时,爱用小型Leica摄影机将银幕上的影片逐个镜头快拍下来,那是他学习电影的独门秘方。那个年代没有录影带或数码光碟,有心人都要各师各法。翻开他遗留下来的一本本厚厚相簿,每一页都整整齐齐地贴满了比邮票大不了多少的黑白照片,有些还在首页贴上了当年的“戏桥”,看看很是感动。另有一本生活照,是李晨风同太太李月清和吴楚帆、紫罗莲等到日本拍摄《断鸿零雁记》外景时的照片──穿上和服戏装时,他们是专业的演员,换上了便服,他们是好奇的游客。”(香港电影资料馆黄爱玲编《李晨风———评论·导演·笔记》序言)

  代表作:《人海孤鸿》(1960年)

  稍纵即逝却又相逢不识的身份困惑,是《人海孤鸿》极具戏剧性的安排。这部由华联影业公司1960年摄制,吴楚帆根据欧阳天原原著改编,李晨风执导的影片叙述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里,父亲何思琪与其儿子阿三相认之前,已有多次偶遇和数番交流,但编导直到最后才揭穿了这个秘密。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19岁的李小龙在该片中的精彩表演,博得导演李晨风和当时观众的很高评价。

  李铁:更具平民色彩

  李铁也是同期很有名的粤语片导演之一,比起李晨风浓郁的知识分子气质,李铁的作品则更趋于平民化,他的许多作品如《火窟幽兰》、《天长地久》、《锦绣人生》都是叫好又叫座。有意思的是他执导的一部名为《沧海遗珠》的影片,虚构了一对母女多次相遇却又相逢不相识的离奇故事,从情节上来看,《沧海遗珠》(1965年)仿佛是《人海孤鸿》的“女性版”。

  同样要提一下李小龙,李小龙曾为“长城”公司拍过许多粤语片,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也是粤语电影名家,并和李铁的关系很好,因此李小龙一直和李铁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直到他后来去美国发展后,他还经常给李铁写信,倾诉他在美国的生活。研究李小龙长达20多年的香港博物馆顾问、香港电影资深研究学者余慕云先生和李铁也是好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李铁得知余慕云喜欢研究李小龙后,就将这两封李小龙的亲笔信转赠给余慕云。这两封信在余慕云手中珍藏了数年,后来得知佛山市博物馆建成了纪念李小龙的“叶问堂”,他就将此信拿出来,陈列在叶问堂内供游人参观。

  代表作:《危楼春晓》(1953年)

  1953年由“中联”出品,卢敦、陈云、余干之编剧,李铁导演的这部影片把香港现实凝聚在了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之上,借这座危楼里形形色色的房客说尽了人间百态。

  秦剑、左几等导演

  还要提到粤语片导演秦剑,秦剑值得再三细味的早期佳作《秋》乃《激流三部曲》的终结篇,全片弥漫着淡淡忧郁情调。他还有《慈母泪》、《父母心》、《难兄难弟》、《追妻记》等优秀作品。

  擅导文艺片的左几也是粤语片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改编并执导了张恨水的五部小说,其中以《满江红》成绩最好。《一水隔天涯》摆脱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粤语文艺片的灰暗、沉重,此片更是苗金凤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另外还有吴回、珠玑、楚原、莫康时等导演也颇有名望。

  整理:本报记者张悦

  回眸

  粤语电影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联”影业公司率先成立,而首部作品为吴回导演、张瑛主演的《败家仔》。不久后,“中联”影业公司成立,董事长是吴楚帆,秘书秦剑,营业主任吴回,发行主任陈文,编导主任李晨风。两年后,另一家粤语片制作公司“光艺”成立,由原“中联”秘书秦剑主持。随后,“华侨”影业公司成立,总经理张瑛。后来“新联”、“中联”、“光艺”、“华侨”并称“粤语片四大公司”。其中的许多导演都是由一家公司起步,然后分起炉灶经营或拍片,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竞争状况又是怎样的?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香港资深影评人、电影研究学者列孚先生。

  列孚认为当时这几家公司之间的竞争状况并不像六十年代“电懋”和“邵氏”那样空前激烈的恶性竞争。也并没有出现双方都想方设法地挖走对方阵营的当家红星与台柱导演的情况。

  可能因为香港的粤语片市场比起国语片要大一些,而且还有海外及东南亚的市场,所以公司和导演都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这与广东人的经营观念也有关系,就是“钱是不能一个人赚光的”,虽然粤语片市场也有竞争,但这种竞争是比较良性的状态,多数导演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

  采写:本报记者张悦报料线索一经采纳,奖金至少百元 ,还将进行线索评奖,奖金最高万元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