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袁媛
“我就听不得别人跟我说京剧不行了……”这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心病,为这个,他都不愿意跟陌生人介绍自己的职业。自1991年加盟上海京剧院后,这14年来,他为创新京剧、传承传统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主演的三台大戏《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台台摘得历届中国京剧节金奖,昨天,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更授予他“白
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特别奖”。尚长荣今年64岁了,可是,他说他为京剧而努力的脚步不会停下来。
上海观众为他叫了第一声好
尚长荣出身梨园名门,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幼子。尚长荣说:“我打在娘胎里就开始听戏,从小耳濡目染,注定了要吃京剧这碗饭。”5岁时,他就随父亲的剧团登台表演,在《四郎探母》里饰杨宗保。可父亲并不希望他学戏,在家中,他的大哥习了武生,二哥继承父亲衣钵唱旦角。父亲最喜欢这个小儿子,并不打算让他再受学戏之苦,也希望家里能出个读书人,专门给他请来教书先生。可拗不过小小年纪的尚长荣对京剧的喜爱,再加上父亲一位朋友给他出点子:“你这小儿子长得虎头虎脑,唱花脸正合适,你们家行当不就齐全了。”
父亲心里也知道这个小儿子有唱花脸的天赋,便不再坚持。1950年,10岁的尚长荣正式拜花脸名家侯喜瑞、苏连汉二人为师。1951年夏天,父亲带学艺仅一年的尚长荣来上海演出,这是尚长荣第一次见识大上海,当时可容纳3500人的天蟾舞台令他惊叹不已;演出时,他壮着胆一亮嗓,台下哗地一片叫好声———这第一声来自上海观众的喝彩,他至今难忘。
不会演军人下连队当兵
尚长荣19岁时,主动要求调到陕西工作,在那里一呆就是32年,直至成为陕西省京剧团的团长。
昨天,他笑谈了一件当年的趣事。那时候演样板戏,他扮解放军,手抄两把枪,可他一直是演花脸的,上台后没有胡子捋了,老觉得手没地方搁,不勾脸谱,表情也不能太夸张。“这可怎么演?”尚长荣直犯愁,别的演员也笑他,“你在台上,就像一个年轻的古人”。于是,尚长荣下决心去军营体验生活。从来都没怎么过过苦日子的他开始和士兵们一起住“猪圈”、修公路、出操练武……虽然辛苦,可是他发现终于能贴近生活了。这样的创作态度,一直贯穿在他日后的每一次表演中。
苦练一百天成就新剧目
随着时日推进,不满足于只唱传统戏的尚长荣一直有个梦想———搞新创剧目。他说,1987年他夹着《曹操与杨修》的剧本找到上海京剧院,双方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那是个大热天,在排练的100天里,尚长荣破釜沉舟,拼了命地排戏。那里剧院里没有空调,演员们整天“蒸桑拿”,晚上,尚长荣就睡在排练厅旁的楼里,整晚都是蚊子的“敌机轰鸣”。半夜又热又痒,睡不着觉,他就在院子里兜圈子,还编了首打油诗,苦中作乐,最后一句最经典:“功成之日,体重减半。”
《曹操与杨修》后,尚长荣正式调入上海京剧院,从此,一台台大戏接踵而出。在中国京剧界,能像他这样五、六十岁了,还新戏不断、创作力旺盛的老艺术家实在为数不多。但老爷子在任何场合都强调:“这是集体的荣誉,我们有一个团结的创作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