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活源
乘搭巴士由新加坡进入马来西亚,汽车沿着南北高速公路疾驰近4个小时,便可到达马六甲。
马六甲是一座古城。中巴从东往西走,再折向南面,沿途大都是四五层高的建筑物。
那被称为“旧街场”的街道,两边的店铺唤作“排屋”,一幢一幢地排列,每幢都是两层高。这些都是华人的房子,它凸显着华族特色。华人一般都拜神,都希望苍天保佑。这些排屋的门前都供奉着“天神”,神位上写着“天官赐福”的中文。看到这几个中文字,令人感到似乎漫步在家乡粤西某城镇的街头,身居异国那种距离也拉近了。
旧街场的排屋形成一条长长的街巷,街道两边屋宇对峙,街道窄窄的,仅可容一辆汽车行驶。看上去,排屋有些破败,砖石被风雨侵蚀,上面有很多斑驳。有些排屋锁着大门,已无人居住。有的门生蛛网,荒草盈阶,冷冷清清,排屋也愈显得衰老了。但排屋的遗风犹存,那屋脊上的琉璃瓦雕饰,门前的大红立柱,以及粉墙青瓦,飞檐斗拱,在夕晖的照耀下,是那么的古朴而庄重。
排屋曾经有过辉煌。它是华人的商铺,是华人在此扎根创业的见证。从那屋檐下的中文招牌、商店的字号,你可以想象到当年华人经商的兴旺。只是门面狭窄,大都四米宽。究其缘故,原来是荷兰人统治时期,以店铺门面的面积计收税款。华人不得不把门面缩小,将店铺建成长方形的,从外到里的距离很长,既是商店,又是仓库。
马六甲的华人住宅,也有较宽敞的,一幢一幢的建筑,连栋栉比,错落有致。也有带院子的,像我们在国内见到的别墅式的小楼房。这些住宅的门口也供奉着“天神”。这种标识,似乎是华人住宅不可分离的“胎记”。
五六百年前,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三次到过马六甲。郑和的船队第一次远航来马六甲,有大船八十艘,载有500多人,包括水手、士兵、通事、医师等。他们是陪同一位中国公主,来此嫁给一位苏丹国王。同来的医师是皇宫的御医,他在这热带雨林中发现很多中草药,遂研究制造了一种专门治疗风湿病的药油,曰“追风油”。几百年来,追风油为马来西亚民众治疗风湿病发挥了显著的功效。后来,中国的游客购买了这药油,经过使用,果然有不同寻常的疗效,又托前来游览的亲人购买。因千里迢迢来买这药油,遂称之为“千里追风油”。我们这批游客,也有人慕名购买了这药油,说:不虚此行!是的,我们华人的先辈曾七下西洋,举世闻名;我们的先辈曾在马六甲研制了追风油,造福人类。这,确实是值得自豪的。
马六甲的南端,建有一庙,曰太保庙(又称宝山亭),是纪念郑和的。庙内有一眼井,叫三保井,据说是郑和亲自开挖的古井。这井的井水被当地人传为“圣水”。马来西亚的导游郑振华用一只玻璃杯装满了井水,再用一块毛巾包住了杯子,然后杯口朝下,竟然滴水不漏。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圣水”的缘由。时至今日,人们通过化学试验,发现“圣水”不漏的缘故,是因为井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我们在三保庙前徘徊,看见庙门口的道路都用一种红褐色的石块铺筑。这种红褐色的石块,就是含有矿物质的铁砂石。铁砂石是马六甲的建筑材料。我们参观了马六甲的露天教堂,这偌大的露天教堂就是开凿大块的铁砂石建成的,至今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巍然屹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22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