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火
巧以“半”字入诗,或状景写人,或抒情喻理,含蓄隽永,独领风骚,综观历史,佳作颇多。
“半”字入诗传神,来自白居易《暮江吟》一书:“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
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二句两个“半”字,承首句而来,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而且匀和的色彩美。更有趣的是,古代写“水”的对联多用“半”字,而很少用“一”字,如上海市吴淞公园联:“剪取吴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再如南京莫愁湖联:“柳影绿园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这联只能用“半”卓显写作技巧,给读者以雾里看花的一种朦胧美之感,如果是用“一”字则太实了。再说古代有“一字师”故事:晚唐诗人任翻,曾游天台山中子峰,题诗曰:“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映月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诗人走后反思,觉得“一江水”不如改为“半江水”,这样意境更开阔深远,色彩更错落有致。便转身回去改,谁知已被他人把“一”字改成“半”字了。
清代李密庵的《半半诗》则给人以哲学思考。诗云:“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掺,会占便宜只半。”每句一个“半”字,颇含哲理,告诫世人做事为人要讲究“适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22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