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明星全接触 >正文

央视主持王志被指欺骗性采访 将被宣科告上法庭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09:59 每日新报

  近日,宣科诉吴学源、《艺术评论》杂志社名誉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宣科在一审中胜诉。但这个官司还没有完,原告、被告双方都要求上诉。由于央视《面对面》栏目之前就此话题对宣科进行过一次采访,宣科日前表示,近日将乘胜追击,他下一个打官司的对象就是王志。

  官司缘起

  在云南丽江,宣科和他的“大研纳西古乐会”以表演纳西族地区保存流传下来的音乐而闻名。去年9月,《艺术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吴学源的文章《“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吴学源是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他在文章中指出:宣科所标榜的“纳西古乐”名不副实。吴学源对“纳西古乐”和“宣科神话”进行了分析,指出宣科所标榜的“纳西古乐”完全是商业炒作,有造假的嫌疑,并对“纳西古乐”能否作为纳西族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提出质疑。

  今年3月初,宣科以此篇文章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将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杂志社告上法庭。宣科的法律代理人马军律师认为,吴学源的文章有几个硬伤:一、在文化的理解上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二、“纳西古乐”如果申遗成功,不仅是纳西族的荣誉,更是中华民族的荣誉;三、“纳西古乐”是个学术上的问题,而文中却将它当成政策问题。

  宣科请求法院追究被告的侵权行为,判令其立即停止侵害,并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向原告赔礼道歉;要求作者吴学源赔偿10万元,《艺术评论》杂志社赔偿112万余元。

  宣科一审胜诉

  12月20日上午,云南省丽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法院认为吴学源于2003年9月在《艺术评论》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题为《“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的文章有侮辱、损毁原告名誉的内容,吴学源和《艺术评论》杂志社的行为构成名誉侵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遂根据查明的事实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吴学源、《艺术评论》杂志社立即停止侵害,为原告宣科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在判决生效30日内,在《光明日报》《云南日报》各刊登赔礼道歉声明一次,在《艺术评论》杂志刊登赔礼道歉声明三期,所刊登赔礼道歉声明内容须经丽江中院审查。法院同时判令被告吴学源赔偿宣科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2万元,《艺术评论》杂志社赔偿宣科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10万元。

  吴学源的法律代理人王达仁律师认为结果不公正。他说:“法院将原告、被告双方提出的证据都否决了,只把《‘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这篇文章认定为唯一证据。法院在审理时有个原则,对学术争论不予认定。”他表示,吴学源对结果不服,将在2005年1月 4日前将上诉材料递交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对于审判结果,宣科表示“80%的满意”,因为他本来要求吴学源、《艺术评论》杂志社两被告一共赔偿120多万元的精神损失费,但现在共赔偿12万元的结果让他不满意。而且对方还在上诉,所以,他也将继续上诉。

  宣科还要告王志

  今年10月,王志带着《面对面》栏目组来到云南,对宣科进行了采访。王志对宣科的身份、文凭以及“纳西古乐会”的股份制提出了多个问题,因此惹恼了宣科。宣科日前对记者表示:“王志没有经过任何政府部门的允许,以记者身份非法采访我,并以《艺术评论》杂志上的那篇文章为底稿,对我进行有目的的欺骗性采访,这绝对是违法的,我会很快对王志进行起诉。”

  王志拒绝回应

  对于即将成为被告,王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央视有规定,目前他不能接受采访,他想对此事说的话已经在节目中说了。

  记者找到王志采访宣科的节目———《真实与谎言》,其中有这样的对白:

  王志:我们今天访谈要有思想准备,第一我们不是您请来的,第二到目前为止,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时候,我不会站在任何一方。

  宣科:可以的。我就是欢迎这个,因为说真相机会没有,他们从开始发表这一文章,捅出来这个事情,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给我说话。

  争论一

  宣科:“纳西古乐”是活化石 吴学源:“纳西古乐”是个拼盘

  吴学源认为,“纳西古乐”是“拼盘”,是由“热美蹉”、“白沙细乐”、“洞经音乐”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热美蹉”是来源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白沙细乐”是明洪武年间开始,从中原传到云南的一种音乐;“洞经音乐”是云南省特有的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品种。因为毕竟只是一台晚会的名称,所以把这个商业品牌拿到世界上去“申遗”,显然有损国格,幸好国家文化部并未批准申报。吴学源还表示:“我和宣科有20多年的交情,提出反对意见决不掺杂个人恩怨。”

  宣科则称,“纳西古乐”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当今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纳西古乐”传入丽江地区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不能说是纳西族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申报世界遗产?

  争论二

  宣科:老艺人大多七八十岁 吴学源:胡子老人只是“摆设”

  宣科说,“纳西古乐”中的“白沙细乐”等古曲,是世界音乐领域内仅存于世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被誉为“音乐活化石”;演奏的艺术家们大部分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吴学源介绍,清代有关“白沙细乐”的文献中记载,“白沙细乐”有很多曲调的确是消失了,但此类名称的曲调还广泛存在于昆曲、京剧等各戏曲剧种中。而且丽江东巴宫民间艺术团近八年多来,每天晚上都在丽江演出着“白沙细乐”,因为这套音乐的三个传人之一的杨曾烈先生就在这个艺术团。早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时,“白沙细乐”中的“笃”、“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等几支曲调就已经在北京天桥剧场及北京工人俱乐部礼堂演出过了,并获优秀表演奖。

  据悉,宣科专门在云南寻找有胡子的老头,让这些老头坐在前排当“摆设”,其实真正演奏曲目的是后排的年轻人。宣科在日本演出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老头在台上睡着的情况,日本媒体还刊登了大幅照片。本版撰文新报记者裴艳

评论 | 星光无限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