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金球奖如今已经不满足于成为一个奥斯卡之前的重要风向标,而是越来越讲自己的个性和主流化,强调娱乐性和文艺性并重。
当然,这个标准对最佳外语片奖也不例外,本届入围的各国影片实力均不俗,除了传统上的拿奖大户———欧洲有三片入围外,代表亚洲与拉美新兴力量的《十面埋伏》和《摩托日记》也很抢眼。
《摩托日记》于去年9月在北美公映,这部描写一个在旅途中到处跳舞的年轻人的拉美影片,获得了高票房和极好的口碑,“激情”和“切”再度成为流行词,全世界的影迷和青年们也再度重温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传奇故事———
切·格瓦拉短暂的一生,已是一个神话,他不仅是革命战士、军事战略家、社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医生,更是一个历史性的符号。而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改编自格瓦拉回忆录的《摩托日记》告诉你,他还曾是一个敏感的青年,有弱点也有缺点。
《摩托日记》:
格瓦拉的青春之旅
电影一开始就用这样的字幕说明: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事迹的故事。因为这只是一个有关青春的格瓦拉的真实故事,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
1952年1月,23岁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艾伯特从阿根廷踏上了他们漫游拉丁美洲的征途。那个时候的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饰)还是一个主攻麻风学的医学院学生。而艾伯特(罗德里格·德拉·塞纳饰)是一个只有29岁的生物化学家。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兴趣使他们驾着诺顿500开始了8个月的旅程。其中一个说,他要和每一个地区的美洲女孩做爱,另一个则因为要上路而上路。
从恋爱、喝酒、打架到救火做消防员,这段旅程最开始也许还只是新奇的冒险,但当两位年轻人体味到他们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他们旅行的基调也就完全改变了。直到1万公里旅程的末端,在格瓦拉24岁生日那天,他们来到秘鲁山区与麻风病人共处……
格瓦拉指引我方向:
《摩托日记》幕后
青春
上路那一年,切·格瓦拉23岁,那时的他一点也不成熟坚定,不会开口闭口谈理想谈解放,而是开朗活泼、到处跳舞到处吻。而扮演他的墨西哥当红男演员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在参与此片拍摄时也不过24岁,此前他曾出演过同一角色。他近几年主演的作品是艺术与票房双保证的热门之作,其中包括2000年的《爱情是狗娘》、2001年的《你妈也一样》。他声称拍完《摩》片后感觉格瓦拉的生命仿佛也成为了他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当然了,在经历了4个月内学会骑诺顿39摩托车,强化训练非常中立的拉丁美洲口音,并在刚下过雪的河水中游泳差点被冻死后,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壮美
导演用近乎纪实的手法,以影像传达着当年格瓦拉身处的环境。随着光与影在旅程上的自然流动,见证山区的美好也直面乡村的荒凉———穷苦的人民,无依的孩童,艰难的矿工,疾苦的病人———满眼无情之后,还有乐观的美洲人跳起温情的舞蹈,那份天性里的自由随着美妙的音乐适时而来。
寻找
据悉,摄制组在拍摄前,花了两年的时间重走了格瓦拉走过的路线,阿根廷、智利、秘鲁、古巴,为了抓住格瓦拉曾经见过的一切。如今,那正是观众在银幕上的所见,或者说你在跟他一起上路。
在那段属于影片筹备的2年旅程中,摄制组有幸与格瓦拉的家人面对面,并在哈瓦那见到了仍然健在的80多岁的艾伯特。摄制组走过格瓦拉当年的路途时,发现许多人都还记得他,读过他的这本《摩托日记》,还有人要求参加这部影片的演出。
人员来自拉丁美洲各个地区的剧组,完成这部影片的拍摄也用了与格瓦拉完成当年旅途一样的8个月时间,取景地超过30处,包括零下几度的安第斯山脉和超过45摄氏度的亚马逊河地带,以及格瓦拉当年呆了3个星期的麻风病院。
后记:我们不知道一部电影能走到哪里,该如何评价其成就,能给这世界带来些什么。但50年来,我们看见世界如何改变了切·格瓦拉,从他生到他死,从他的纪念手表推出、当年的游击路线变成今日的旅游热点,再到这部充满激情和青春张扬的电影,我们在其中被感染、被改变……本报记者 燕鸣 整理
“我们觉得自己呼吸到了更轻快、更自由的空气———一种充满冒险味道的空气。我们躺在行军床上,身体虽然疲累,但仍然不肯入睡,一任种种遐想———遥远的城市、英雄事业、漂亮的姑娘———在我们的想像力里盘旋。”———《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