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姓名:许鞍华
性别:女
地区:中国香港
简历:
中国香港影视女导演。生于辽宁鞍山。50年代迁居澳门。就读于香港大学英国文学系,专修比较文学。197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学习。1975年返港,先后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和香港电台电视部工作,从师胡金铨摄制了电视 剧《狮子山下》、《北斗星》、《年轻人》等电视剧和去东南亚及墨西哥拍摄专题片《奇趣录》、为香港廉政公署拍摄《CID》。1979年执导电影《疯劫》The Secret,被认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获1980年第十七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奖及最佳摄影、最佳编剧奖。与徐克合作《蝶变》被誉为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之一。1980年执导喜剧恐怖片《撞到正》The Spooky Bunch,仍采用多视点结构,但导入特技镜头、创造科幻气氛,对传统香港电影叙事模式挑战。1981年执导《胡越的故事》The Story of Woo Viet,回到实录式的现实主义风格上来。作品获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奖。1982年执导《投奔怒海》Boat people 再次向现实政治题材挑战,描写日本摄影记者访问战后越南所见。运用长镜头与传统时空结构,强调调动演员的表演。获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作品、编剧、新人演员、美术共5项奖。这两部作品及电视剧《狮子山的来客》构成了她关于70年代越南的三部曲,1984年执导《倾城之恋》Love in a Fallen City以1940年二战动荡中的香港为背景描写因离婚回娘家的养女与留英经商的少爷相恋结婚的故事。获第二十五届台湾金马奖优秀作品奖、服装设计奖。1987年执导古装片《书剑恩仇录》The Romance of Book & Sword。1988年执导《今夜星光灿烂》Starry Is the Night,获第八届香港金像奖新人演员奖。1990年执导《客途秋恨》The Song of Exile,这部半自传体作品显示了她作为香港新电影作家的历史感、民族感与政治感。获第二十七届台湾金马奖优秀作品奖、编剧奖第35届亚太电影节最佳作品、编剧、特殊文化桥梁奖。1991年在日本拍摄了《黑道追踪》Zodiac Killers,在上海拍 摄了《上海假期》My American Grandson。1993年策划武打片《功夫皇帝方世玉》、摄制了电视连续剧《狮子山下》中的《归去来兮》。经过多年探索,她将人文主义的情感注入描写老人与家庭问题的《女人四十》Summers Woman一片中,获1994年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奖以及最佳女主角、男配角、摄影等4项奖。还获得金马奖电影百年殿堂大奖、天主教人道精神特别奖。女主角萧芳芳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1997年导演《半生缘》。近年的作品有《千言万语》(1999),《幽灵人间》(2001),《男人四十》(2002),《玉观音》(2004)。
52.
姓名:杨德昌
性别:男
地区:中国台湾
简历:
中国台湾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祖籍广东梅县,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台北。1969年毕业于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系。1970年赴美留学,获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程学位。1974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电影。后往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长达7年。1981年回台北在余为彦执导的《1905年的冬天》中任编剧与制片助理。后在张艾嘉策划的电视连续剧《11个女人·浮萍》中任导演。1982年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陶德辰策划;起用4位新人。用四具人生不同阶段的故事来表现人际关系与男女关系的演变、人的成长和台湾30年来社会形态的变迁。从此突破台湾70年代巨片主义,开创了专拍社会与家庭生活的充满情趣的实验电影时代。因此该片被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与侯孝贤并称为台湾新电影的主角。1983年编导《海滩的一天》,获1985年金马奖最佳作品、最佳编剧提名,并获美国休斯敦国际影展评审团推荐金牌奖、第二十八届亚太电影展最佳摄影奖。他将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电影美学相结合,创造有鲜明台湾乡土特色的民族电影。散点结构与开放式结尾,突破东方人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审美心理,却又不追求新潮电影式的技巧奇特,展现纪实、隽永、朴素的艺术风格。为80年代台湾新电影赢得了世界的荣誉。1985年编导《青梅竹马》,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家协会奖。1986年编导《恐怖分子》获第二十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奖和第四十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英国电影协会最具创意和想象力奖、第32届亚太电影节最佳编剧奖。1991年编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获第二十八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奖、最佳编剧奖,并获最佳导演提名。同时获第三十六届亚太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十三届南特三大洲最佳导演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92‘新加坡国际早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4年编导《独立时代》获第三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评为1994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塑造的人物性格有敏锐的心理学和精确的社会学的意义。偏重理性剖析,富有思辨与哲理的锋芒,能用现代变革的眼光来看待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在手法上采用非情节剧结构,开放式结尾,富有探索性与实验性。1991年他曾为亚洲合作电影台湾编《夜来香》当制片人。90年代致力于执导自己编剧的舞台话剧《如果》、《成长季节》等。90年代以来的作品还有《麻将》(1996),《一一》(2000),其中《一一》获得当年嘎那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53.
姓名:于蓝
性别:女
地区:中国
简历:
中国电影女演员。原名于佩文。辽宁岫岩人。1938年北平辅仁女子中学高二肄业。同年赴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艺术工作团任演员,演出舞台剧《粮食》、《带枪的人》等。1945年在东北文工一团演出《血泪仇》、《日出》等舞台剧。1946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主演影片《白衣战士》。1951年在影片《翠岗红旗》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妇女向五儿的艺术形象。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演出舞台剧《百丑图》及高尔基的《小市民》等。1958年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影片《林家铺子》中饰演角色。1960年在影片《革命家庭》中饰演母亲周莲,从青年演到老年,表演细腻、深沉、含蓄,1961年获莫斯科第二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81年起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后改名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1987年任艺术指导。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届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五、六届委员。
54.
姓名:袁牧之
性别:男
地区:中国
简历:
中国电影编导、演员、导演。原名袁家耒。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3岁到上海,开始在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1927年在辛酉剧社的多部戏中出任主角,业余时间练习写作。1930年,他积极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主演洪深、田汉等编剧的剧目,出版了《戏剧化装术》、《演剧漫谈》等书籍。他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饱满、逼真,被誉为“千面人”。1934年任电通公司演员,编导。写出第一部电影剧本《桃李劫》,并塑造了男主人公陶建平,主演了《风云儿女》,自编自导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都市风光》。1935年,入明星公司二厂,与陈波儿主演《生死同心》。1936年编导的影片《马路天使》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1938年赴延安,同年10月编导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考察。1946年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厂长。生产了第一部多集有声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故事片《桥》等。建国后,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中国文联第一届常务委员、第一届政协委员。1952年因病离职。
55.
姓名:张彻
性别:男
地区:中国台湾
简历:
中国台湾影视导演、制片人。原名张易扬。原籍浙江青田,生于上海。1940年参加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从事戏剧工作,后就任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秘书。 1948年与蒋经国结下友谊,借此在台湾执导电影。1949年执导了日本战败结束殖民统治后的 第一部台湾电影《阿里山风云》、揭开了战后台湾电影的帷幕。1957年代前往香港开展创作活动。1960年之后先后编写了《一文钱》、《无语问苍天》等 20余部。1967年执导王羽主演的《独臂刀王》成为香港最早的功夫电影。1970年执导《报仇》获第十六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1972年执导《马永贞》、启发了整个时代的香港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由周润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原动力。1975年返台开展创作活动、至80年代末共创作电影达93部之多。1989年为纪念从影40周年执导了《义胆群英》。
56.
姓名:张曼玉
性别:女
地区:中国香港
简历:
香港电影女演员。原籍上海,生于香港,八岁时随家人赴伦敦并加入英国籍。在英国肯特中学读书,16岁当书店售货员。1981年到香港旅游时,无意中被广告商看中,便留下来拍广告片。1983年,参加在香港小姐竞选中获亚军和最上镜小姐,后入无线电视台当演员。主演电影剧《画出彩虹》、《新扎师兄》、《豪门恩怨》、《武林世家》等电视剧。1984年以《青蛙王子》首次上银幕。主演《缘份》一片,被誉为“最有前途的女星”。接着她又主演了《摩登仙履奇缘》、《警察故事》。1986年,主演《过埠新娘》受好评。1984年~1986年,参加拍摄16部影片。1988年成功地主演了《流金岁月》和《旺角卡门》。1989年主演影片《三个女人的故事》,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又在《不脱袜的人》中,演了一名善良女演员,获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1992年主演《阮玲玉》,获第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和1992年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之后仍然佳作不断,1994年的《东邪西毒》,1996年的《甜蜜蜜》,1997年的《宋家王朝》,以及2000年的《花样年华》,2002年的《英雄》,都脍炙人口。2004年,凭借《清洁》获得嘎那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57.
姓名:张艺谋
性别:男
地区:中国
简历:
生于西安,中国电影导演、摄影师,1968年在陕西乾县插队,1971年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获奖情况:《黄土地》(摄影)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85年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1985年(摄影)第五届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老井》(演出)获第1988年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第八届金鸡奖、1987年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红高梁》(导演)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8年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1988年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最佳艺术成就奖,1988年澳大利亚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悉尼电影评论奖、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1989年比利时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大奖。《菊豆》获1990年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1990年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穗奖、1990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大奖--金雨果奖、1991年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大红灯笼高高挂》获1991年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莉特别奖,1992年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1992年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奖、1993年比利时电影评论协会奖、1993年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秋菊打官司》获1992年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1992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狮奖、1993年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1993年中国电影政府奖、第一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活着》获199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1995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98年的《一个都不能少》获得99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获得第五十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2年《英雄》获得2003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题名,2004年的《十面埋伏》获得2005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题名。
张艺谋作品年表:
1986《红高粱》
1988《代号美洲豹》
1990《菊豆》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2《秋菊打官司》
1993《活着》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7《有话好好说》
1998《一个也不能少》
1999《我的父亲母亲》
2001《幸福时光》
2002《英雄》
2004《十面埋伏》
58.
姓名:赵丹
性别:男
地区:中国
简历:
中国电影演员。原名赵凤翱。原籍山东肥城,生于扬州,后居南通。自幼在父亲开设的影剧院中接触电影和戏剧。中学时曾与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等组织“小小剧社”。1931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国画。同时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曾在工厂、学校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乱钟》、《决心》、《SOS》等。1933年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默片《琵琶春怨》中饰演角色。后相继在《上海二十四小时》、《清明时节》、《小玲子》等二十余部影片中饰演角色。其中在《十字街头》中饰演的失业大学生和在《马路天使》中饰演的吹鼓手,均获成功。同一时期,还参加新地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话剧《娜拉》、《大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抗日战争爆发后随上海救亡演剧三队赴武汉、重庆,演出话剧《塞上风云》、《上海屋檐下》、《全民总动员》等,并在影片《中华儿女》中饰演角色。1939年赴新疆开拓戏剧运动,遭军阀盛世才迫害,入狱五年。1945年重返上海,先后在中电二厂、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主演的影片有《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等。1949年在《乌鸦与麻雀》中成功地塑造了都市小市民的典型人物萧老板的形象,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先后主演《武训传》、《李时珍》、《林则徐》、《聂耳》等影片,创造了一系列独具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其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著有《银幕形象塑造》、《地狱之门》,以及《赵丹书画选》等。
59.
姓名:郑君里
性别:男
地区:中国
简历:
中国电影演员、导演。又名郑重、千里。原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1928年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1929~1937年间,从事话剧和电影演员工作。并改名为郑君里。1931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执行委员。1932年入华联,在《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20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同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钦差大臣》和《大雷雨》等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后又任孩子剧团指导。1940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各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同章泯合作翻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养》第一部,并开始编写理论著作《角色的诞生》。1946年后任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导演,与蔡楚生合导《一江春水向东流》。次年,导演《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50年代后,导演了《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其中《聂耳》获1960年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