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演员
陈宝国———饰汉武帝 焦晃———饰汉景帝 归亚蕾———饰窦太后 陶虹———饰刘陵 杨童舒———饰平阳公主 林静———饰卫子夫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
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就是汉武帝刘彻。央视开年历史大戏《汉武大帝》正在热播,通过60集的鸿篇巨制,该剧不仅集中表现了汉武帝复杂、丰富的一生,同时也将一幅汉朝生活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汉武帝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在文治武功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封建帝王,同时他的好大喜功也引起巨大争议。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种子、热血男儿,智慧与刚愎兼备、残暴与宽容并存、冷酷与多情共生。总导演胡玫表示,所有这些人物的两面性、复杂性、模糊性,都将通过陈宝国的表演———展现。刘玮
导演访谈
汉武帝就像中国的拿破仑
汉武帝比雍正更值得拍
你为什么会想到选取汉朝为表现对象?
胡玫:因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它拥有一段特别光彩、辉煌的历史。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帝国,但秦很短命,汉承秦制,吸取了秦的统治经验,汉代建立的基本制度为后来两千年的历代王朝所继承。而且汉朝不仅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更是汉民族起源的年代,这一点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拍摄完《雍正王朝》后,你又是怎么想到要拍摄汉武帝的?
胡玫:拍完《雍正王朝》后,就有朋友对我说,中国历史上还有几位伟大的帝王,是历史中的大帝,生平故事要比雍正皇帝更值得拍摄成电视剧,其中一位是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其实只是一个封建帝王,但在他的一生中成就了不少伟业,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而且汉武帝在性格上的层面也比较多,他既是一个暴君,也是一个情人,还是大军事家,汉武帝其实就像中国的拿破仑。但是难点是只有《史记》、《汉书》作为原始素材,不像《雍正王朝》那样,可以直接有小说故事作剧本创作的依托。
历史性是娱乐性的基础
如果只有《史记》、《汉书》这些史料记载,拍摄成电视剧后这其中的故事性怎么把握?
胡玫:我举一个例子吧,比如“金屋藏娇”这个典故谁都知道,就是长公主问一个孩子愿意不愿意娶阿娇,这个孩子说愿意,要给阿娇造一个大房子。但是你看了电视剧就会知道,其实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是蕴涵着政治斗争的,是几大政治集团斗争的产物,我们就是将这些史书中记载的故事升华到人物关系中,让电视剧变得鲜活、好看,因为电视剧最基础的功能还是娱乐。
这种娱乐性会不会和历史正剧尊重史实的出发点产生冲突?
胡玫:有时候是会有冲突,这也就是戏说和历史正剧的分水岭,在发生冲突时,我们还是会以史实为主,但是如果这一段历史不是发展的主线,只是故事有意思,我们也会把它发生的年代做一些调整。
历史与现实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雍正王朝》中涉及了很多现代问题,比如反腐之类的,在《汉武大帝》中你是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的?
胡玫:其实我们在创作中一直努力避免任何借古讽今的春秋笔法。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两者是不能比拟的。但是,历史现象之后确实有某种结构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深思,给人以启示。我们在创作中努力发掘这种东西,希望可以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原貌,其实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映照历史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会发现,历史本身就是惊人的重复。
对于观众而言,如何解决他们对于历史的陌生感?
胡玫:要使遥远的汉朝政治和社会、文化为当代人理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戏说,另一种是正说。历史与现实之间主要有三大障碍:语言、心理、文化背景,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使用现代语言为主,但在适当场合使用古典语言、图像及文化背景寻求历史化,语言和思想感情则寻求努力接近于现代人。
为什么选用陈宝国、焦晃、归亚蕾这3位演员组成主要阵容?
胡玫:陈宝国身上有一种“霸气”,和汉武帝很吻合,其实我选演员凭的是一种感觉,很复杂,很难说得清。
《汉武大帝》在制作上似乎对于强调“汉”的气质比较重视,对于汉朝的皇家气质应该如何表现?
胡玫:首先,我们使用了大量具有表现张力的活的语言。其次,我们采取了大量的美术服装道具手段,努力表现汉代的皇家气派和贵族生活,表现汉代战争的军威。
这里特别想说说关于《汉武大帝》的语言,我们大量使用现代生活语言,这是基于我们在创作《雍正王朝》时已尝试成功的经验,让历史人物的语言和思想感情现代化,这样现代人才能够走近古代历史。但是,我们认为不能像那种戏说作品一样,让剧中历史人物变成现代滑稽小丑的历史漫画符号,所以我们也使用了一些标准的文言,例如皇帝的诏书,例如引用《诗经》,提醒人们所讲述的还是汉代的故事。
我们在编剧时根本不介意后代的语言由前代人用,因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毕竟并不是真的汉代人,事实上是我们赋予了剧中人以语言。我们要求演员使用的语言具有打击力、穿透力、表现的张力。所以,什么话有力,就讲什么。怎么讲能打动人,就怎么去讲。
剧情之历史还原
言谈尽可能保留汉代的语言特点
剧中:在确保观众能够看懂、不影响对剧情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汉代的语言特点。比如在剧中被大量运用的“诺”就是汉代君臣之间的原话,表示“唯唯诺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相对应;汉代的臣子也可以自称为“寡人”,所以在剧中也是这样表达的等等。但剧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应在汉代出现的词语、成语或者称呼。比如“太监”、“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推敲”等。
历史还原:“太监”的称呼应该是从元代才开始的,汉代应被称为“宦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应该是三国以后才有的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说的话,“推敲”是唐朝时才出现的典故。据历史学家介绍,从汉末晋初开始,中国的书面语言才与口头语分离,剧中汉武帝时代还是说和写一致的。由此可见,鉴于电视剧大众娱乐的功能,在言谈的处理上是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的。起居与史书考证较为一致
剧中:关于汉代的起居剧中与史书考证是较为一致的。汉代没有椅子,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汉代也没有高脚的桌子和床。但矮脚的案、几,供人坐的枰、榻等却是样式多变的。在剧中都是木质材料,颜色以深红配上黑色图案为主。剧中人物的坐姿多是盘腿和跪姿。供储藏用的家具、厨具也以深色来加强厚重感。此外,屏风、帷幔、幄帐等也都在剧中出现,以浅色透明的质感呈现,在剧中这些设计多。
历史还原:汉代的案是置物之器,多为长方形,装柱状或蹄状案足,长约一米,宽半米。主要放置食物。而形状构造与之相似的几,则多为放置文书和写作之用。枰为方形,仅供一人独坐,榻则稍大,但不足以卧,床则兼坐和卧。这些起居用品一般为木制。但汉代人们的坐姿接近于现代的跪,所以坐久了会感到酸累。而家具设计的高低宽窄比例协调均匀,直到唐代在造型上也无太大变化。至于屏风本来是放置室内用来挡风,但由于汉代建筑堂前开敞,所以并不足以用来御寒,于是才又挂上帷幔。化妆大胆借鉴戏曲脸谱的描绘手法
剧中:《汉武大帝》中的化妆与日本艺伎的妆扮极为相像。脸部只有较为单一的红、白两色,女子的发式也多以披散、蓬松为主,且饰物极少。化妆师刘晓东表示,就化妆问题,剧组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商榷。日本文化其实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非我们去模仿。只是汉代的传统后来没有被传继下来,所以观众会对它感到陌生。这种妆扮看似与日本艺伎的化妆很像,但实际上却大为不同。比如日本艺伎的眉毛是全部被遮盖掉的,而且眉行是呈上走,称为“鹅翅眉”,但剧中人物的眉毛还是“细而弯”。在剧中化妆师大胆地尝试了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化妆的常用方法,而是借鉴了中国戏曲脸谱的描绘手法。此外,女子唇中的“一点红”也是取了汉代审美中“樱桃小口”之意。
历史还原:据历史学家介绍,汉代女子的化妆主要有红、白、黑三种颜色。红色都是女子用花自制的胭脂,主要涂于腮红、眉毛和眼睛之间就是现在说的眼影和嘴唇。白色是当时发明的一种白粉,作用类似于现在的粉底。而黑色在当时主要是用炭条,用以描眉。据史料记载,汉代的皇帝在参加祭祀等重要仪式时也会在脸部略扑些粉,但多偏黄色。此外,自战国以来,妇女的发式以拖垂为尚。但也有将头发束起的,妇女的髻式也很多,有堆在头上的,有分向两边的,有拋到脑后的。汉代皇家贵族的女人如果不参加重要的仪式,平时大都是以素妆示人,头发也以拖垂、松散、蓬松为主。头发上多以插步摇作装饰,这是一种附在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耳垂上带腰鼓形耳珰,即现在说的耳环。服装强调表现汉代淳朴大气的民风
剧中:强调表现汉代淳朴大气的民风,贵族男人着高冠、长袍、大袖,脚穿方口履。女人的服饰则大领后扩,长裙方形拖尾,露出美丽的脖颈。据服装师侯云怡介绍,剧中所有的服装造型都融入了很多现代审美的因素,比如将所有男人的冠全部设为黑色,去掉饰物,以便和宽袍大袖浑然一体;在图案的设计上也略微夸张,重新设计出了数十种织物纹样,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此外,在材质的选择上也多以厚重增强质感为主,由于汉代的面料以帛、绢、罗、麻为主,但这些面料容易反光,也不够有垂感,所以在制作时选用了呢子代替织棉,用真丝绡代替罗等。
历史还原:宽衣肥袖是汉代服装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最大特点。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其服色是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