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赋闲”。这句话曾是黑河部分地区的流行嗑,但如今黑河人的闲嗑不这么说,听听他们怎么说……
找乐儿,去文化大院
“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赋闲”。这句话曾是黑河部分地区
的流行嗑。
“架子鼓、电子琴,没事儿都来听大戏。”这是如今黑河市农村农民业余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致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应当由先进的文化来填充!黑河文化大院,“搅”热了黑土地的农家生活。
逊克县车陆乡一村的老太太合唱团经常活跃在各村屯农民的庄稼院里。64岁的老人董金生说拉弹唱样样精通,又是一个热心肠,他对记者说,“过去,村里一些人闲下来靠打麻将打发日子,‘文化大院’一形成,让大伙找到了乐儿”。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黑河市爱辉区张地营子村,卡伦山村,逊克县的车陆乡,边疆乡等地采访,深深为农民自编自演的小节目所感动。这些农民们自编自演的舞蹈、快板、歌曲等节目,或宣传党的新政策,或赞美农村新变化,或劝诫人们走正道,不时引起群众会心的笑声……
过去,一些农村由于缺乏文化生活,酗酒、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现象一度抬头。如何运用有效载体吸引农民参与,引导他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逊克、爱辉的一些农村出现了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大院”,有关部门因势利导,让“文化大院”成为农民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
目前,仅逊克县112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就达100多个,这里的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聚众赌博、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少了,学科学、学文化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的多了,上访告状的少了。
村风正了,民心顺了
“政策好、路子宽,政府和咱心连心;‘三个代表’落实处,农民才能走富路”……这些农民们自己编写的快板,真实地描述了他们的心声。
大多数文化大院都设在党员干部家里,很多党员干部都是文化大院的骨干,文化大院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群众,也增强了党员干部威信。爱辉区大乌斯力村村委会主任王淑琴以计划生育工作举例说:“过去宣传教育是难题,没人愿意听,现在我们把这些内容编写成节目,让农民自己演出来,生动活泼,易于接受。”
广场文化:与文化大院共舞
日渐红火的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带动了黑河市城市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
目前,黑河市区和其它5个市县都普遍开展了热烈隆重、多姿多彩的文化演出活动。每年5月至10月间的周五、周六、周日,市区都组织“周末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6、7岁的儿童,都积极踊跃地参加到活动中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广场文艺演出近2000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天傍晚,黑龙江边、社区广场,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争奇斗艳,洋溢着一片喜庆祥和、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黑河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广,而且要精。近年来,黑河市精心打造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文化品牌。“黑河之夏”、“文化艺术之冬”、逊克“红玛瑙艺术节”、孙吴“百花音乐会”、“嫩江之夏”等一系列文化品牌竞相创立起来,黑河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档次,提升了品位。为了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去年以来,市委宣传部积极倡导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院校和农村乡镇组建业余艺术团。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组建业余艺术团92个,演职人员达一万余人。这些艺术团表演精湛、参与面广、灵活性强,演出节目自编、自导、自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黑河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黑龙江日报)
作者:司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