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自由谈之六
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这是南宋刘过刘改之的词,替岳武穆辩诬,明白如话,怨愤如虹。看完了长篇巨制的《汉武大帝》,我想的便是这十二个字。
容我绕过那九重宫阙,绕过那“燃烧自己”“照亮大地”“向大地倾诉”的世宗孝武
皇帝,直面那些汉家天空下匍匐着的汉家儿郎吧。
最让我动心的是马少骅出演的窦婴,“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窦婴。为护大统他得罪过太后,为保民田他得罪了权贵田玢。他能冀望的只有景帝传他的保命密诏了,可是密诏副本已在宫中失窃,奉诏的窦婴变成了矫诏的罪臣,罪当灭族。这是悲苦无说处的段落,明知窦婴为忠,密诏是真,武帝却只能任真相湮埋,无辜受戮———沉冤在我们眼前缔结。以往的古装剧不肯出现这样的悲剧———除了风波亭、菜市口,我们从中学课本里便熟知的创痛———以往的编剧总是要安排个嘹亮嗓音,喝一声“刀下留人”。
田玢是武帝的尊亲,这位舅舅出场不久,就从城墙垛口救下了险些失足的小刘彻。然而终有一天,他为保家族尊荣,反要派刺客谋弑武帝,我忘不掉的是刺客出门后,田玢在屋里对门客拳打脚踢,如痴如狂的痛楚重复着:“我是他舅舅啊!我是他舅舅!”谋刺失败,他自知罪责难逃,献出家产,充当武帝伐匈奴的军费,武帝来看他,他佯狂蹿到屋脊上,口口声声喊的是“舅舅来救你了,打匈奴啊!”那是挣扎,乞怜,却也是至奸至佞的悔不当初。
其言也善的还有那位与景帝争了一辈子的梁王,行贿行刺行间,为登大宝他早已置血脉于不顾,可是,上林苑他终于送了坐骑给少年刘彻,说的是“我看太子,必成大器。”他认命了,认得萧索无限,如同《雍正王朝》里的八阿哥。
还有一位刘彻的敌人,原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妃,都觉得她是愚而兼诬的恶妇,可是一句台词就让我重生感佩。长公主希望自己的女儿阿娇与太子刘荣联姻,栗妃反感于母女的娇纵,严词拒绝,为的是“母亲的尊严和荣儿的幸福!”要知道宫闱之内,谁敢在角逐中奢谈尊严,谁敢为儿子的幸福而任性选择!
太傅晁错倡议削藩,七国之乱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实。景帝只能牺牲自己的老师,他愧言:“明明是错的,有时偏得去做;明明是对的,有时偏又无法去做。”晁错甘领一死,但是留下遗言:“臣还是认为,对的,到头来还是对的,错的,到头来还是错的。”
这样的志士仁人,一个个死了,老了,逐了,灭了。王臧,赵绾,苍鹰郅都,皇上的一个个替罪羊,死在边陲或刑场。
“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的主父偃,也身首异处了,为他收尸的藉福,却被皇上封赏———“大人你听见了吗?皇上敬我为长者了,皇上对你还是有情的,你可以瞑目了!”
狗监杨得意,被窦太后派来监视刘彻,却为了提醒他防范宫中异动而被刺;商人聂壹,苦心卧底,诱来匈奴大军入毂,却又眼看汉军坐失战机,只能骂贼而死;还有冒充公主和亲,被匈奴识破,凛然赴死的宫女倩儿……数起来个个都是龙套小角色,可我不在意他们的演技,我只是在感受这些同样沉郁的殉难。
最后要提到的是服侍两代天子的内侍春陀,编导是有分寸的,他的死就没有故意煽情,不过是盛年的武帝忽然发现身边换人了,问了一句,如是而已。没有假惺惺的垂怜缅怀,这就对了,小人物的凋零,在大帝生涯之中,不过是暗暗标志了时序代谢而已。
有如秋风吹渭水,有如落叶过长安。
史航(北京编剧)、010-63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