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娱乐_评论专区>新浪娱乐>新闻报道 




《教父I》:“铁与血的事业让女人走开”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6月09日19:06  新浪娱乐

  新浪网友MonvieDog

  一部荡气回肠之作。剧情结构、镜头感觉、音乐、表演都是好的。不管是什么题材的作品,最深入的影片往往都反映了人生的课题,而绝不仅仅是表面的热闹,这种影片具有穿透力,穿透到当前题材的背后,反映一些实质的东西,往往含着人生传记的成份。让人对人性或自身处境产生一种认识。《教父》中有尔虞我诈、有谋杀、有复仇、有复兴、有继承、有父子亲情、有不同的性格体现,当然也有一段因短暂而美丽、在沉闷、紧张中显示出亮丽、轻松的爱情、这种爱情的短暂更让人感觉到教父事业是以人生幸福为代价的、还有破坏带来的痛苦、还有“铁与血的事业让女人走开”的主题、还有理想的变迁(也是理想的被放弃、被牺牲),等等。

  这部电影的一个绝妙之处在于镜头的运用,完全是一种客观纪实的新闻手法,不渲染什么,一切在镜头运用者看来都没什么值得吃惊的。教父在街头遭对手的暗杀,在一般电影制作者看来,应该是一个值得渲染、值得特写的镜头,让看电影者在血腥与刺激中找到看这部电影的“价值”,然而这部电影制定者所主张的价值不在于血腥与刺激什么的,导演有更高追求,有更不平凡的眼光,体现在这一段的镜头运用是,教父遭枪击的镜头是一个俯拍全景,街头,汽车旁,歹徒对着教父开枪,那感觉完全象是一段新闻纪实片里的场景。镜头的冷静、客观化完全不是一般导演所能做到的。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Michael杀了仇人Sollozzo与McCluskey之后的一系列镜头。几帧两人死在餐馆的场面的照片,然后是某一处餐馆里钢琴师在悠闲地弹钢琴等与电影主题看似无关的镜头,我不理解导演运用这些“闲”镜头的具体用意,但我能感觉到这是些天才想法,我觉得其用意应是,死了个把两个坏人好人,对社会并没多大影响,社会照常运转,该乐的乐,该悲的悲,本来就是不大互相干扰的事。社会图景是复杂的,没有多少事件会达到让整个社会同步震惊的地步。

  正因为社会总的外衣显示出平静,因而我们很难一眼看出,在这平静的外衣下,隐藏着与正发生着多少罪恶,这罪恶当然不仅指犯罪,如果看完了《教父》2,我们会看到,“犯罪”不仅仅是“黑社会”的专利,连政客也靠搜括“黑社会”牟利,“黑社会”也并不完全逍遥“法”外,自由自在,似乎可以这么说,最不露声色却最黑的“黑社会”应该是操纵着国家机器的那些政客,他们不必去冒法律之大不韪去杀人,却可以通过操控在手中的权力去压迫、敲诈以获利,哪怕是“教父”Michael,都是他们敲诈的对象。

  收回话题继续谈Michael杀了那两人之后的镜头,一个毒贩和一个警察死在一块,当然会造成一定的新闻效应,何况Michael家收买了一些新闻记者,这种联系更不会被新闻所掩盖。镜头推出几个报章新闻,什么警察与毒贩勾结,什么黑社会火拼持续几个月,最有趣的是一个报章说,暴徒Barzini被侦讯,这绝对是个绝妙的不露声色的冷幽默,这个十恶不赦的人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也有被屎盆子扣住的沉冤时刻。一系列报样的最后一个报样是“黑社会大亨VitoCorleone病愈回家”。很好的过渡手法。

  接下来是救护车在公路上鸣叫着飞驰(这个镜头也颇有“闲”色)。然后是教父家迎接一家之主的归来。一大家人有打电话的,有干杂活的,教父的担架被抬进大门上楼梯时,抬担架的人在大儿子Sonny的指挥下小心翼翼地绕过弯子,旁边围观的家人中混杂着嗡嗡的议论声和小孩的哭声,教父的孙子被教唆着前去向教父致欢迎辞,所有这些镜头后面,镜头运用者仿佛一个毫无干系的旁观者,看着这一切发生,距离不近也不远,观察的方位却绝对是靠边缘的位置,占主体地位的则是教父家形形色色人等的形形色色表现,他们匆忙、混乱,一付无家主统筹时的乱象,这一段我觉得极妙,妙就妙在我看到的不是教父家族的神秘,而是一个跟普通大家庭没什么两样的教父家庭。导演要传达的应该就是这一意图,他并不想将教父这个人神秘化,而要将他人性化,他做到了,通过如许镜头,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而能达到这样一种镜头表达功力的,非大师级人物不可。Coppola通过这部影片绝对可称大师。

  还有,Michael开始在这个家庭里是没地位的,因为他不按教父或兄长所希望的,来共同经营家业,他考大学、当海军,成为二战英雄,却惟独远离家族事业,让兄长好不气急败坏,也因此在家里落下了无能书生的印象(尽管教父一直对这个小儿子偏爱有加),但后来他到医院看望父亲并不经意中使父亲免于被对手暗杀,保护了父亲的生命,也大概从这儿起,他心中萌生分担家族事业、替父亲分忧的想法。此后一次讨论中,兄长们大声争论应敌之策时,Michael一直是坐在一旁不插嘴的,但后来Michael在一旁说了一句话:“应把他们都杀了。”兄长们停了下来,仿佛惊讶于他会说话,然后Michael阐述应杀二人的理由,镜头慢慢将处于边缘位置的Michael推向中央,最后,兄长们退居配角地位,Michael成了主角。如果说Michael去医院救了父亲一命纯属机缘巧合、我们那时还不大会认识到他将成为重要角色的话,那么此时随着镜头中他的中央化,我们大概不再怀疑这位被家里的大厨子笑为帮厨的年轻小伙子,将在未来的家族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所以这部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Michael救父、报仇这两场关于“Michael崛起”的戏。

  这部影片能产生如此摄人心魄的魅力,我觉得,完全来自于对细节的真实、个性化描写,一部概念化的电影就不必考虑什么细节真实了,想当然地或依循先例地为坏人或好人设定一种模式就行了,但这样的影片只是一次消费品,经不起久久品味。甚至对于我这样的观众而言,这样没有新意的影片看一遍都嫌多,嫌浪费了我太多的时间。

  这部电影最沉闷的地方当是开头教父女儿婚礼这一场长戏,足有25分钟之长,但没办法,这部电影必须通过一定的情节来作铺垫交待,让你明白教父是怎样的人,有什么地位,受哪些人尊重,这个圈内的人的习俗是什么,等等。比如教父准备跟家人合影时忽然四周看了一眼,问“Michael在哪儿?”当得知Michael一会儿才来时,他摞下句话“等Michael来了再照”就走了,从这个细节中你自然知道Michael在教父心中有什么位置。这样一些细节在《教父》中俯拾即是,可能因为这部片子包容着一个太大的题材,所以故事情节绝不拖泥带水,包括细节,也是尽可能以最少的笔墨来表现,可谓点到即止,有时看一遍不一定能窥其妙处,得看多遍才行。但这部影片绝没有堆砌材料,它的主体故事其实并不多,只不过故事中的细节以及这些故事联起来的效果,让我们熟悉了教父并经历了他的家族的变迁。

  整部影片如此有魅力,是各个环节把关到位的总体现,演员的表演也至为重要。MarlonBrando宝刀不老,以炉火纯青的演技塑造的教父形象让我大觉叹为观止,当时的影坛新秀AlPacino也正象他所饰演的角色一样,是让人逐渐意识到他的份量的。狂躁的Sonny,柔弱的Fredo,都是活生生的。还有不少配角,其表演与整部影片的成功浑然一体,有待你的欣赏。

  最后不能不一提的是这部影片酷呆了的开头和结尾,绝对堪称匠心独具。简短的序幕音乐过后,一个声音响起:“我相信美国。”然后出现一个人的面部特写(《教父》里少有的特写镜头),他继续对你说:“美国使我致富……”镜头慢慢从他脸上拉开,变为半身镜头,全身镜头,他继续讲他女儿遭歹徒残害却得不到司法保护的经历,最后我们看到,原来教父坐在我们这个方向,拉开的镜头里渐渐出现教父的手,继而出现他的头,身子,原来是教父在倾听那个要寻求他保护的人的倾诉。

  这个开头是我对这部影片久久不忘的一个重要因素,那镜头的感觉,太棒了。我想,这个开头,如果是同样的内容却换一种拍摄手法,会比这更好吗?我想不出这种可能性。它将会怎样呢?我看将是很平庸的一个开头。因为这个开头就是一个人在屋子里向另一个人倾诉,没有任何出奇的地方。这么一个简单的情节在《教父》的镜头里,却产生如此不平凡的效果,我服了也。而且,先声夺人的第一句话:“我相信美国”,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本片的一个基调,反映了美国情结。这么棒的台词、这么棒的开头,如果奥斯卡要搞一个“最佳影片开头奖”的话,我毫不怀疑这个开头会夺标。

  结尾也颇具韵味。Michael杀了背叛家族、害死Sonny的妹夫Carlo后,Michael的妻子Kay受不了这种刺激,逼问Michael他杀死Carlo是真是假?Michael严肃地警告她别过问家族事业,但看到Kay面色沉重,便说:“好,仅仅这一次。”于是向她撒了谎,说“不是的”。Kay松了一口气,她去为Michael泡咖啡,走进厨房后,依旧在外面大厅的Michael身边忽然多了两个人,在与Michael神秘地说着什么,Kay觉得奇怪,迷惑地望着他们,这时,与Michael说话的一个人忽然走到厨房的门口,随手将厨房门关上。最后的镜头便是厨房那扇门在Kay的眼前徐徐合上。

  女人不能知道男人所干事情的真实情况,因为男人知道说了真话意味着什么,女人也不能听到男人们在谈家族事业时在说什么,因为“铁与血的事业女人必须走开”。

  完。谢谢你看完以上文字。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影视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