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超市能否拯救京城影院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6月21日18:51 精品购物指南
本报记者陈金玉报道:对比1998年国外引进大片的火爆、1999年的式微,再面对今天电影市场的疲软,恐怕京城影院的经营者们已经逐渐明白,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大片很难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要想体面地生存下去,还是要“讨好”观众--近日,一种票价便宜的电影超市亮相京城,有人推测,价格战也要在影院间上演了。
第一个“吃螃蟹”者尝到了甜头
北京市电影市场的滑坡可以通过票房收入看得一清二楚,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1998年票房总额约为1亿元,1999年约下降了20%,估计今年还会在原有基础上下降40%左右。不管影院经营者们嘴上说与不说,心里肯定在“烈火燃烧”,如何把观众拉回到影院里来成了大家日思夜想的问题。
地处城南的广安门电影院推出了电影超市。据该影院策划者杨雅丽女士对记者介绍,她们是从如今已经很流行的商品超市中受到的启发,“消费者喜欢到超市购物是因为那里提供了更多的商品选择机会,当然还有便宜的价格。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当然也可以借鉴超市的经营方式去进行运作。”
采访时记者在广安门电影院看到,一个放映厅内正在上演《迎头痛击》、《黑白人间》,另一个小厅内则在放映《真心话》与美国电影《双胞胎》。杨雅丽介绍,一般情况下观众走进电影院只能一次性地欣赏一部电影,时间大概在90分钟。现在的电影超市却可以用30元一张的电影票在四部中外电影和不同的放映厅之间、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欣赏口味选择,当然,观众有在放映中间改换场地的自由。
这种用更便宜的价格更多、更随意观赏电影的超市已经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他们说就像在商品超市里购物一样,那种听凭自己挑选的随意感觉就是做“上帝”的感觉。而记者从影院反馈的消息得知,由于观众踊跃参加,电影超市在举行两期后票房已经达到当天营业总额的50%。
吸引观众进影院,靠价格还是靠质量
在随后的采访中,部分影院都表示还要观望一下市场反应,然后再决定是否开办电影超市。而京城一家大影院负责人则说:“现在影院的各种开销很大,如果都办电影超市,京城影院无异于集体跳水“自杀”。要将观众吸引到影院,还得寄希望于尽早出现质量好的影片。
由于《迎头痛击》等首轮放映的大片出现在电影超市中,说到底,电影超市还是冲破了北京电影市场上长期的“价格僵局”。据记者了解,京城影院之间存在着不成文的行业规定,首轮大片的票价不低于25元,现在的电影超市可以用30元在4部电影之间选择,至少存在了要唱“价格独角戏”的嫌疑。电影超市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以往持“依靠影片质量救市”而导致票价居高不下的京城影院内部出现经营理念上的差异?现在市民远离电影院的主要原因无疑是票价仍昂贵。国际上的一项调查表明,一场电影票价约占市民收入的百分之一时最为合理。在公认为影票最贵的日本,东京一张最高价的影票,合普通市民月收入的1/120。而在国民收入不高的电影大国印度,新德里夜场电影票只合普通市民月收入的1/400。从北京市看,按一般基层职工月工资800元计,北京市首轮影院大片夜场电影票每张30元,一部电影的票价竟然约占到他们月工资的1/25,这如何不让观众望而却步。
电影超市的出现或许就要拉开京城影院“价格救市”的序幕,向“电影高价位”的坚持者们提出挑战,不少观众都看好前者所具有的市场冲击力,有观众还说,“高质高价没有错,但影院要搞清楚高质量的影片到底有多少的问题。北京人早就没有了‘大片冲动症’,好莱坞看多了也只不过如此。还是给观众一点实惠,否则票价总是那么高高在上,等北京人谁都没有了看电影的兴趣,电影院想哭都来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