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影音娱乐>娱乐_评论专区>新浪生活>新闻报道 




对我影响最大的十部影片(二)

http://ent.sina.com.cn 2000/01/24  新浪生活

  (二)生活的颤音

  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

  时间:1979-1999年

  这部电影我看了二十年。

  小时候我有一箱子各种各样的小儿书,现在可能已经值许多钱,但是这和我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那些书都丢得差 不多了。其中有一类电影小儿书,把一部电影的节选二百多张剧照,加上一些说明文字,组成一个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故事情 节,当做一本书印出来,世界上大概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过这样的出版物。

  其中有一本叫《生活的颤音》

  天知道那本书到底有哪一点吸引了我,但是我把它读了又读,直到每一个字,每一张画都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为止。那 时候有一种“讲电影”的游戏,由一个人把一部电影连比带划地讲出来,一部电影大概可以讲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但是轮到 我讲《生活的颤音》的时候,我可以一口气讲上四十多分钟而意犹未尽。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为那部影片是讲四五 天安门事件的,政治色彩非常浓重,许多特定语词根本不适合学龄前的小孩子理解。我猜我当时一定是把它们囫囵吞枣地全部 咽下去,象郭靖背诵九阴真经里的梵文一样。

  那本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了我的电影启蒙读物,我没有看过那部电影,但是一张张凝固的剧照仿佛活动起来, 剧中人从纸上走下来,演绎他们的喜怒哀乐。小儿书在我的脑子里变成了一部货真价实的电影,有音乐,有布景,有剪辑,有 镜头切换和淡入淡出。我自己成了自己的导演,但我想真正的电影大概要比我设想得好一千倍。那些语言和对话象诗一样。男 主角给女主角讲了自己对于天安门运动的认识,然后说:“你应该睡了。”女主角说:“不,我刚刚醒来。”天哪,能够这样 说话的人一定穿着银丝编的衣服,整天弹着竖琴和箜篌……我还在小儿书上看到一个打电话的镜头,画面被分成了左右两块, 同时表现出电话线两头的人。那时候我觉得这种创意简直是天才。

  如果当时我手里有一柄花钥匙,我一定会说:“呼拉呼拉呼拉,让我看一场《生活的颤音》吧。”

  二十年里这个愿望没有实现,90年代中央电视台添设了电影频道,1999年播出了《生活的颤音》,于是我就打 开电视看,看到了。

  但是花钥匙失灵了,我发现它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平心而论,那部片子在表演和风格上很有点三十年代黑白片的味 道,错误出在时间上,它晚了四十年。男主角的表演技巧明显模仿赵丹而神形俱离。诗化的语言呢,噢,语言仍然是诗化的, 但是一个一个字地读出来却让人哭笑不得。国人在吟诗方面一向喜欢过火。那个打电话的镜头仍然让人一阵激动,但是电影里 原来还用了一点更大胆的特技,可惜二十年前的小儿书里没有收录。这个特技是这样的,男主角站在天安门广场上,镜头转到 他的一双眼睛的大特写上,这个特写突然移到画面一角,画面的其它空白处则一一填以各种悼念活动的场景,整个画面的意思 是:那双眼睛在注视着这些场景。但是这个特技不是我们发明的,去看看朝鲜的《卖花姑娘》就知道了。

  世界上仍然有一部优秀的《生活的颤音》,它存在于我的记忆里,它没有被洗成也永远不可能被洗成任何一种拷贝。 这件事情从始至终是一种错觉,我以为事情应该是这个样子,结果却是那个样子。实际上,我们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这样渡 过。

  错觉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错觉是我们心灵的反应。错觉抓住你思想中最希望实现的部分,然后把一件全然不相干的 事情改造成你希望的那个样子。一个孩子希望有诗一样的生活,于是最平平常常的对白在他的眼中也会具有全部的韵调。他把 他希望有的电影风格加之于一本小儿书上,用它的名字创造了持续二十年错觉。错觉是意识的镜子,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 么样的错觉。错觉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混合物,我们通过窗子看见世界,通过错觉看到自己。

  错觉,是希望和现实的私生子。

  我们永远不可能摆脱错觉,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完整而彻底地认识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已经被我们的意识加工过 了,我们象第六感中的鬼魂那样,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我们在错觉中生存,在错觉中成长,在错觉中死去,最终和那个 曾被我们无数次歪曲过的世界融为一体。

  所以我要告诉你的第二部电影,不是《生活的颤音》,而是“错觉”。




  新浪首页>影音娱乐>娱乐_评论专区>新浪生活>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