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哪里不对劲?
http://ent.sina.com.cn 2000/03/22 新浪娱乐
张艺谋,哪里不对劲NULL
张艺谋又得奖了!这次是个小银熊。老谋子又成了人们的话题。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在国外屡次得奖,导演歌剧《
图兰朵》引起轰动,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导演。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张艺谋是做出了贡献的。有意思的是,中国电影
界对此一直保持低调。直到上个世纪末,张艺谋拍了部跟“烛光工程”硬扯在一起的《一个都不能少》才最终捧得金鸡导演奖
杯。倒是各种传媒一直在大声叫好,几乎把张艺谋培养成当今国内出镜率最高而且最风光的导演。然而这次他拿了银熊后,连
传媒也转载了不以为然的声音,比如王 的话,“张艺谋是臭大粪”、“早该灭了”。得了那么多奖的老谋子怎么让人觉得不
对劲了呢?
张艺谋初得奖时,当时的人们对国外电影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系统的了解,总觉得能从西方得奖不简单,这就比较
容易引起轰动。但随着观众的成熟,他们更在意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它在国外得奖与否。时至今日,开阔了眼界的人们不禁
要问,张艺谋得了那么多奖,究竟给中国电影和普通观众带来了什么?
张艺谋在电影圈内有“拚命三郎”之称,他对电影的执著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对他某些成就的评
价却有失客观。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为了达到把人物和情节淹没在生活流中的意图,张艺谋起用了相当多的普通人来
演戏,并且采用了偷拍的手法。到《一个都不能少》时,张艺谋全部用了普通人。这些曾经被当做特色和创新进行介绍。实际
上,早在1946年和1948年的两部意大利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及《偷自行车的人》中,罗贝托.罗西里尼
和维多里奥.德.西卡两位导演已经使用了这种手法。《偷自行车的人》中儿子布鲁诺的扮演者是德.西卡在看热闹的人群中
发现的。正是这种创新使新现实主义和意大利电影在全世界确立了地位。50年后张导演再用此法,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新东
西。
张艺谋的影片拍完后,常常是国内观众还没见踪影就送去国外评奖,再见时已是衣锦还乡的模样。有人说张艺谋
迎合外国人。虽然张导本人否认,但他的电影确实在量体裁衣般地为西方人展示他们想像的中国人的生活--不够发达,有点
神秘,还有像妻妾争宠这样的“国粹”,觉无刻意宣传之嫌。这就难怪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会心的笑甚或如章子怡所言,感
动得热泪盈眶呢!国内有人责怪张艺谋丑化中国人。这似乎有点无限上纲。首先,选材是导演的创作自由。其次,创作中的张
导考虑最多的是从艺术的角度讲,怎么让西方人看明白,怎么让评委们喜欢,真有丑化那也是客观效果--张艺谋真的是很少
考虑国内观众。艺术创作原本是纯洁美好而高尚的,何必厚此薄彼呢?张艺谋的影片在国外屡次得奖,但他本人迄今为止还没
有在国外拿下导演奖。当然这可能牵涉到多种因素。然而,和国外那些多次得到导演奖、其执导的影片叫好又上座(有些几乎
成了世纪经典)的导演们相比,张艺谋显然还有继续提高的必要。但这目标不应该着眼于去国外得奖。西方电影的成就更主要
的还在其电影本身——熠熠生辉的人物、精彩的对白、优美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电影人对电影事业的由衷热爱和不断
的探索创新。非常遗憾的是,张艺谋对此常常是环顾左右而言它。前几天,张艺谋还在《新民晚报》上就好莱坞电影对国产影
片的冲击发表高论,很民族主义的样子。可是旁边却配发了一篇赞美张艺谋影片精妙之处的小短文。两者放在一处,真让人说
不出的倒胃口。好莱坞电影怎么了,那不过是美国的国产片,何以就会做得举世注目?其中的原因当然需要仔细分析,但有一
条是肯定的,那绝不是靠去国外得奖取得的。奥斯卡奖只是美国本国的电影奖,但其影响却是世界性的。奥斯卡影片往往叫好
又叫座,哪里用的着去国外评奖,一个奥斯卡足矣!这倒是说明了那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有12亿多的人口,5
千年的文化,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这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商机和创作素材,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根本。国产电影的振兴,要靠
中国电影人立足本土文化,脚踏实地地努力创新和勤奋追求。在国外得奖当然好,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电影业的发
展,走张艺谋式的道路将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另外,张艺谋与巩俐的故事及与章子怡的新闻,这些没有是非的是是非非也让人觉得不对劲儿,尽管说起来都是些老
谋子自己的私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