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BMG的古典部门关门大吉之后,最近又盛传五大唱片集团中其他几家亦将在未来几年,大幅压缩古典录音。这就意味着,古典唱片产业在世道和潮流的摧枯拉朽之下,已经快撑不住了。寿终正寝的日子就在眼前。
任何事物在穷途末路之际,总要做垂死的挣扎。哪怕这种挣扎是如此可笑,而又于事无补。
古典唱片制作人最后总结出让他们濒临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失去了年轻的一代”。而他们矢志从事的,基本又都是“死人们的艺术”,那些粘粘糊糊、曲高和寡,既不Hi,也不In的东西,缺少令今日追星族们兴奋的激素。在这个浮躁得让人无暇细辨大便和化石的时代,古典音乐,这种如此沉重而又腐朽的东西,最终的命运,看来就只有被抛弃了。
面对下岗,古典唱片业改革的态度是:要饭碗,就得撕下面子放下架子。管他是否离经叛道,不伦不类。只要弄的东西还是和“古人的经典”搭界,唱片能够吆喝出响亮的卖点,艺人的肉体即使上了《花花公子》封面,也是在所不惜。关键是,要卖出去!
以小提琴手为例,穿着透视装拉电小提琴的陈美;理朋克头一脸坏孩子相的甘乃迪;名牌泳装、内衣的代言人布拉娃;辣妹一样疯疯癫癫的“邦德女郎”……都是古典音乐在市场上重新寻找定位的问路石。连一贯把脸板得铁硬,以严谨著称的德国DG,也不得不祭出尚有姿色的半老徐娘——安妮-索菲-穆特。这位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里任教的女教授,经过一番精心包装后,翩然地穿上性感晚礼服,被宣传成新世纪的“小提琴女神”。
买了穆特的唱片,你真的既可以听到“女神”的琴音,又可以闻到“女神”身上的“女人味”吗?在这个网络上都可以寻找到虚拟性爱的世道里,画像上的明星当然是可以叫人膜拜获呕吐的!“偶像”也好,“呕像”也好,古典唱片业如果不努力尝试一下这最后一招,到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玩完的。他们已经顾不得什么叫“黔驴技穷”,什么叫“饮鸠止渴”了。
不过,话说回来,古典唱片业的罪过,是怪不得那些被包装得人妖颠倒的艺人的。他们只是在为他们的行业献身而已。就说穆特吧,就她的琴艺而言,魅力远胜于那被逼裸露的、已微微起皱的香肩。绝对是个真正有料的艺术家。
1976年,在欧洲的一次音乐节上,卡拉扬听到一位13岁的德国女孩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卡拉扬被她的表演所折服,称赞她是自少年梅纽因以来最了不起的音乐奇才。后来,卡拉扬把这个女孩请到了柏林,让她长期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当年这位被卡拉扬赏识并提携的音乐神童,就是安妮-索菲-穆特。
安妮-索菲-穆特小小年纪就具有过人才能,当这种天赋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她便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她的琴声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感情,表现力极其丰富。不管她演奏什么乐曲,即使是难的有点过头的曲子,她都演奏得尽善尽美,比如说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吧,别人可能会跟她演奏得完全不一样,而她演奏出来则是那么完美。她促使自己向更难的技巧挑战,但始终能很好地控制她的乐器。
就是这样的一个琴手,因为才貌双全,被奉命带领大众走进古典音乐的新时代。
我在以前看到过一个专访,穆特说:当她看到唱片公司为了赚钱而让古典音乐过多地出现在媒体中时,她就觉得很难过。虽然她愿意看到古典音乐大众化,但这要有一个度,因为事实上,在众多小提琴曲目中,只有一两首曲子是适合大众的。
虽然唱片公司意图将穆特包装成优雅的贵妇——一个有着“巴洛克气质的玛当娜”,但她在表演时的肃穆神情,和她的音乐演奏一样使人难忘。看过她的现场演奏,舞台上的她似乎少了一层众人想要的明星光辉,更多的反而让人想起天使环绕下的圣母,严谨、虔诚却又天真,敬畏中糅合了近乎固执的贞爱。她的眼是天堂的,深邃无边,她的脸庞却是尘世的,有流动的人情。最近又有幸听到她的一张和纽约爱乐合作的新专辑《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音乐沉着的外表下是苦痛、惘然,令人可以一下子想起的是贝多芬当年对勃伦斯维克伯爵小姐的深深爱情,一种超越任何界限的感动。
很显然,穆特身上的“贵气”不能掩盖她身上某种难以言清的信念和使命,她的琴音没有多少来自这个多变世界的不安,更多的是一个艺术家必须承担的孤独和痛苦。
今年8月1日,媒体传出一个让想入非非的追星族们扫兴的“好消息”:安妮-索菲-穆特宣布她已经在纽约与指挥家安德列-普列文结婚。39岁的穆特第一任丈夫Detlef Wunderlich 1995年死于癌症,她打算与73岁的普列文在慕尼黑定居。两位明星的婚姻,虽然不干音乐屁事,但还是要祝福他们!
片名: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演奏:安妮-索菲-穆特/纽约爱乐乐团/库特-马苏尔指挥
编号:DG 471 3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