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韩也
从《Faith and Courage》开始,她有点不同于以往的Sinead O'Connor。这位光头女子在被媒体整得焦头烂额,特别是因为披露童年时曾被母亲虐待,而与父兄翻脸之后,身心俱惫,作出了引退的决定。1994年发行《Universal Mother》后,接下来只有《So Far……the best of》,作为精选面世。封套上看见一张面孔白得出奇的个人肖像
。她的另一张著名肖像当然是印在《I Do Not Want What I Haven't Got》(1990)上的那张,相比较之下,《So Far……the best of》明显有点苍白迷茫,尽管在逼视,在我看来不过是个pose而已;《I Do Not Want What I Haven't Got》则充满了深切的期许,那双蓝色眼睛虽然不甚柔和,却也没有亮得咄咄逼人,显得自信并且自如。从“Daddy I'm Fine(Faith and Courage)”的歌词或许可以找到一些暗示:“And I feel real cool and I feel real good. Get my hair shaved off and my black thigh boots……”回想O'Connor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些举动--电视上撕毁教皇画像、海湾战争期间个唱会前拒绝演奏美国国歌、旗帜鲜明地站在爱尔兰共和军一边、在《爱尔兰时代》上发表涉及禁忌的诗篇……我们不难得出:彼时她星梦成真,引来了全世界的瞩目,正是踌躇满志,无可置疑地feel real cool and real good。
几年的沉寂,走过了一段为人母的历程。2000年6月份Sinead O'Connor推出了《Faith and Courage》,销售成绩一度好得不得了,据说推出之后一周内便占据了销量第一的座次,第二到第二十名加起来也不如它多。
但我并没有买,只是从朋友那里拿过来听,她很惊讶,问像你这样欣赏Sinead O'Connor的人,怎么不买期待如此之久的新专辑?我纠正她说:“首先,我没有任何期待;其次,我害怕。”
没有期待,因为始终觉得,让心目中那个张扬的光头妹止于《Universal Mother》,这一结局最为圆满。在“Thank You for Hearing Me”中,她似乎已经诉尽衷肠。害怕则是一种预感,将有不妥的事情发生。CD插进光驱20分钟以后,这个预感就得到了证实。“Sure hate to see u looking so sad. Delicate man it needn't be that bad. U sit with me and I will listen. You'll feel much better when u open……”(不愿看见你如此悲伤,脆弱的人啊你把一切想得太糟了,来坐到我身旁,有人会聆听,当你倾诉之时,伤口将慢慢愈合);“Lord have mercy. Christ have mercy……”(主是仁慈的,基督是仁慈的);“The more I do. You hate me to. But the great goddess had us blessed……”(我做的越多,你越计较,可是伟大的圣母,早已为我们祈祷)。
我关掉了唱机,久久地发呆。明白Sinead已经平复,也已经解脱,她再也不是那个浑身带刺的狷介女孩,恃才放犷的一面早已成为过去。
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什么东西促成了这种转变?她的音乐会不会从此变得苍白,失去生命力?这张13track的唱片并没有告诉我,笼罩在一片焰色之中的女子,一圈轮廓发着亮光,肩膀平缓裸露,带了鼻钉半低了头,一个四十五度夹角意图掩饰我和她之间的距离。
以后才开始了真正的期待。
时光飞逝,我想自己曾经从《Faith and Courage》里面听到的全套疑惑,今日被《Sean-Nós Nua》抹去,留在头脑只两个字:回归。
所有回归都有一个岸,她也不例外,那个岸叫作爱尔兰。
一个竖琴悬挂在马头上的岛国,位于大西洋北部,大不列颠以西。在公元前500年时被凯尔特人入侵。凯尔特人以其非凡音乐才能蜚声世界,他们以弓箭为雏形制造了竖琴歌唱生活,在劳动中创作了大量歌曲,还有专门的弹唱诗人;举办竖琴节,延伸到后来,首都都柏林每年定期举办国际性的音乐节;把民歌与戏剧完美地结合,诞生了萧伯纳、叶芝、王尔德……
当一个人真正开始省视自己身处的文明,去追溯源头,怀着圣洁的心情与厚重的归属感——这样的过程,往往能造就奇异。我知道她那样做了。
所以,聪明如O'Connor,不可能不平复,平复了也依旧动人。
《Sean-Nós Nua》,老歌新唱,Sinead O'Connor郑重其事,请来了Donal Lunny和Adrian Sherwood。前者是一位很有潜质的爱尔兰音乐家、Bodhran鼓手;后者以其精湛混音,曾与著名的Massive Attack、Nine Inch Nails及The Cure都有过合作。Sharon Shannon的手风琴,前Waterboy的Steve Wickham的编曲还有Christy Moore的和声,编织出了13首特别风味的古老民歌。
恍恍惚惚,进入O'Connor的寻根之旅。
“Peggy Gordon”,精妙弦乐与回声配合,吉他擦出悠远的荡气,飘到你面前,比如海比如蓝天。本来是男声演唱的歌,女声来演绎,一样舒服无比。
“Her Mantle So Green”,传统爱尔兰民歌,写一个从战场回来的年轻士兵,谎称自己是逝者的同伴,去考验爱人的真心。歌手引申道:这是一部关于人们对于古朴爱尔兰文明的生死恋,旧日必将死去,取而代之以新生之愉悦。全曲被制作得十分简单,器乐配合紧凑,与人声同起同落,编曲功夫可见一端。
约翰富兰克林先生,美丽无望的冒险故事,由他悲伤的妻子珍妮讲述给我们。勇士消失于探寻北极点的西北通道,未亡人只能以无限梦境寄托哀思,醒来独自唱这曲Lord Franklin。如泣如诉,耳语犹在发鬓。
“The Singing Bird”,你能相信吗?这只鸟是上帝耶和华。
“óró, SéDo Bheatha 'Bhaile”,作为一首船歌被教给学童,背后却隐喻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一位尚武的贵妇,势力遍及当时的爱尔兰西海岸。浓郁得化不开的民族气息贯穿始终。
“Molly Malone”,都柏林拥有何等的幸运,它的古老民歌经由父亲传到了女儿,经由女儿传到了地球每个角落。第一声传入耳中,我以为自己是在听“友谊地久天长”。
“Paddy's Lament”,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应该忘记海湾战争。继Mary Black之后,Sinead O'Connor重新诠释这支反战歌曲,一个幽灵,她的歌喉该多么寂寞,多么冷清。
“The Moorlough Shore”,跳出来就一串纠缠音符,乐器、人声,分不清到底哪个是背景,哪个是前台。年轻男子因为无法忍受七年的等待,与心上人擦肩而过,以后长长老去的岁月里孑然一身。
著名骊歌“The Parting Glass”,在苏格兰地区广为传诵。
“Báidín Fheilimí”,扫弦干净利落,真的让你想到了摇篮,晃呀晃呀。
“My Lagan Love”,晨光里一朵百合,黑夜里不可思议一个奇迹,是歌手心目中的故土与家园。满载神圣情感与顶礼崇拜,这般虔诚,也许只有在痛快地爱过也恨过以后--才能做得到。有清脆的金属敲击,恰到好处落到唱词末端。
“Lord Baker”,轻点儿,再轻点儿。幸福的人们经不起大的冲击,谁都不该拿金币砸向爱情。即使它美如所罗门之歌,也不过是人间的幻像。
“I'll Tell Me Ma”,儿歌,仍然是一首儿歌。结束了,一片欢快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