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谈新片《花样年华》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1月27日18:23 音像世界
故事 1962年的香港,苏丽珍(张曼玉饰)是一家船运公司的秘书。这个来自上海的已婚女人和自己的丈夫住在一套租来的公寓房子里,工作时打打文件并帮助老板周旋于妻子、情人之间,闲来看看电影、操持家务,日子过得波澜不兴。此时她认识了同为房客的男主角(梁朝伟饰),这个报纸编辑和作家平时除了忙于应付稿约就是和好友一起流连于声色场所。这两个人一开始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彼此的另一半之间有了私情。他们开始交换彼此对婚姻的猜忌,并最终发生了牵扯的情感。也许是为了了解妻子背叛的原因,也许是出于报复心理,男主角一开始只是想诱使女主角出轨,并最终抛弃她。只是到了最后,他才发现自己已深陷在情感的漩涡之中。
王家卫每一次出手都似乎注定了会勾起无数人的期待。《花样年华》在戛纳拿到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技术两个奖项,可就在结束戛纳之行的时候王家卫还在继续着影片的修改工作。这部原先计划为小成本制作的影片自1999年春天开镜之日起就没有按原先设想的那样能在短时期内顺利完成,甚至在该片赴戛纳参赛的两个星期前,王家卫还在柬埔寨的古都吴哥拍摄它的最后一场戏。王家卫在戛纳说:“在《花样年华》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我越拍越过瘾,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直到最后完成时才觉得身心交瘁。”
《花样年华》依然延续了王家卫电影中惯有的主题:暧昧的情感关系中所衍生出来的空间与时间串连的想象。王家卫显然未脱“重庆森林”式爱情与时间的关联,片中一个交代式的简单过场说:“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成功地在空洞和虚妄的边缘再造了一个特殊的情感世界。
今年6月,他在为影片的音效做最后缩混的间隙接受了英国《声与画》杂志的采访。通过这篇访谈,你可以知道王家卫在这部影片创作和拍摄过程中的诸多想法。
《声》:为什么影片到最后完成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王:这部影片的诞生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那还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我想在香港回归前后分别拍摄两部电影,前面一部叫《北京夏天》,由张曼玉和梁朝伟主演。但是由于我们没能获得在北京的拍摄权,所以只能放弃这个题材。可因为演员都已经到位,我又不想让整个计划就这么胎死腹中,所以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拍摄《北京夏天》。起初,我想把“北京”作为一家开在澳门的饭店的名字,围绕这家饭店我构思了一个三段式的故事,分别讲述三个人物的经历——一个厨师、一个60年代的作家和一个熟食店老板。那时张曼玉正打算接拍斯皮尔伯格的新片,所以我们的时间只够用来完成其中的一个故事。原先我打算拍那个熟食店老板的故事,后来才决定改拍那个60年代作家的故事,因为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于是《花样年华》的初步构思就形成了。
《声》:你为什么最后会决定去柬埔寨拍摄影片的结尾?
王:这实在是出于偶然。我的出发点是这部电影需要某种视觉上的反差,这有点像写室内乐,需要有一种基于对立的平衡。所以我觉得在影片的结尾处,它需要一点更自然、更富历史感的东西。
《声》:影片讲的是一个基于偷情的故事,可我们却发现两位主角似乎时时处处都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欲。据说你删掉了他们之间唯一的一场激情戏,并用他们在出租车里牵手的场面来暗示他们之间曾有过的一夜情。这种禁欲的倾向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吗?
王:我也是在最后的时刻才决定删去这场戏的,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我其实并不需要在银幕上直接表现他们之间有某种涉及性的关系。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张叔平(该片的美指和剪辑,也是王家卫长期合作的伙伴)的时候,他说他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但一直没有跟我说。要知道,我之所以搞到心力交瘁还坚持完成该片,就是因为我对整个的创作过程,或者说对影片中的某种氛围,深深地着迷。我真的特别想完整而真实地抓住那个年代的神韵,我觉得这种微妙的神韵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所没有的。从一开始我就明确地知道我不想拍一部关于偷情的电影,因为那样的电影只会有两个结果:要么两人一起私奔要么各奔东西,回到各自原先的生活中去,那对我来说太枯燥、太没有新意了。我所感兴趣的是人们行为的方式是如何和时代所提供给他们的环境发生关系的,他们是如何互相揭密又互相保密的。
《声》:关于60年代的题材你以前也曾经涉及过,比如说《阿飞正传》。而且你也曾在你的导演手记中说《花样年华》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也许应该是《阿飞正传》续集去表现的东西。能谈谈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关系吗?
王:《阿飞正传》对我来说是一段关于60年代非常私人的记忆,而在《花样年华》里,我有意识地想去还原一个真实的60年代。我想表现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那个年代的家庭关系、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我会用特写镜头去表现一张那个时候的菜谱、不同时节的菜肴,我甚至特意请了一个上海厨师来做很多菜以供道具使用。我想这部影片里应该充满着我所熟悉的60年代的气味。这些细节观众们也许觉察不到,但对我来说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十分丰富的意义。当我们开始拍1962年的那场开场戏的时候,张叔平就问我:“我们是不是会最终拍成一部《阿飞正传》的续集。”对我来说,任何电影都不可能有续集,因为它们在今天的我看来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我不能否认这两部作品之间有着某种情绪上的联系。
《声》:在你“心力交瘁”地拍摄这部电影的同时,你还在试图同时创作你的另一部科幻作品《2046》。能描述一下这种特殊的创作状态吗?
王:同时拍摄两部电影就好像在同时和两个人谈恋爱一样。《2046》是由3个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的灵感都来自于一部西洋歌剧,我们差不多快完成其中的两部了。当我在曼谷拍摄第3个故事时,我总是在为影片选景的时候发现自己不时地想起我要在《花样年华》里拍的镜头。于是当《2046》由于演员档期的问题而不得不暂停拍摄的时候,我把《花样年华》的拍摄从香港转移到了曼谷,并在那里补了很多镜头。但当我在拍这些镜头的时候,我又止不住想:“唉,这个镜头应该用在《2046》里。”我差点为了这两部影片而患上精神分裂症。最后,我告诉张叔平,我们再也不应该把《花样年华》和《2046》当成是两部独立的影片来看待了,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太紧密了。你会在《花样年华》里发现很多和《2046》有关的东西,而当《2046》完成时你也会发现其中有着《花样年华》的痕迹。比如,梁朝伟在《花样年华》结尾时说出的那个秘密其实就是来自《2046》的。
今年年末的时候,我们会继续《2046》的拍摄。第6个故事——也是6个中最长的一个的拍摄需要在韩国搭一个很大的景,韩国釜山的当地政府非常支持我们的拍摄,我们正在和他们讨论一个合适的拍摄方法。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今年9月《2046》将在韩国再次开拍。(张帆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