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编剧之一张子恩对于媒体的回应,我个人的看法是:剧本的人物比原著要少很多,本来有的悲重和人生坎坷是没有载体的,这就要求编剧把其他人的经历进行移植。原著中木兰、莫愁的生活都可以说是大方容达的,但其他人的经历所烘托出的坎坷人生不可或缺的勾勒出其生存背景。而剧本中,这一背景没有了诸多角色的勾勒,电视剧也不允许这么多的角色进行一番勾勒,所以只能牺牲次主角的平和用他们来烘托主角的成长背景。也就是说,在剧本中,木兰代表着原著中的一个群体,而原著中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在剧本中只能是其背景和参照的烘托。张子恩强调,即便如此大的动作,在剧本里所有的情节素材都来源于原著,而没有捏造编撰。因为第二主角身份作用的变化和其本身矛盾冲突的增加,木兰所经历的考验和坎坷也就顺势得到了加强。比如原著中木兰和孙亚没有这么多的冲突,但在剧本中,就要求木兰在经历过诸多坎坷后用自己的感召唤回孙亚的心。不这么安排,木兰的一生就缺少历练和原著角色应有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而剧本本身仍最终还原于孙亚的回心转意,其之间的人物关系和基本矛盾也得到了保全。我基本上认为这是个成功和用心良苦的改编,当然也是个颇有魄力的创作过程,我想起编剧说的那句话:整个创作的过程是和老先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一些外界评论说剧情改编太大,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剧本做到了用几个人的经历包容原著中几十甚至上百人的经历和宏观气氛。单看角色个体会发现确实他们的经历改变颇多,但宏观全本其宏观气势和氛围背景得以保全。这也是编剧们坚持对情节素材只用移植不做编撰的做法之深厚根源。有人说木兰太悲了,找不到原著中的那种平和和美感。其实原著中其悲重的背景也是存在的,只是剧本中这些烘托背景离木兰好近,以致让人觉得木兰太悲了,但是正是这种近处的悲才把木兰的坚韧和美和盘托出。谁能说这种悲下的木兰不是美的,悲剧和坎坷的人生成就的正是美丽和从容的品质,而作品的最终就是锁定了这个灵魂的根本,而不是什么所谓忠实剧情的表面文章。
对于木兰的气质:说到木兰的气质,如果你真的读过原著我相信你起码会在才女和美女之间有个贴切的定夺的,抱歉我不知道说旧版姚木兰更有才气的老师们是什么尺度,我只能说才女少不了温柔贤淑更少不了英气爽达,这在原著中木兰小时候的经历更有说明和铺垫,旧版得木兰是很美丽温婉,但很奇怪有些要忠于原著的人士能把‘江南的女儿’的‘儒家女儿’能和原著中的‘北京的女儿’的‘道家女儿’套在一起论气质形式。江南与北京同样有着高雅,端庄,含蓄,精致的美丽,但江南的高雅,端庄,含蓄,精致始终单纯的是柔媚的无骨之美,而北京的高雅,端庄,含蓄,精致时而酥软无骨,时而却悲壮铮铮;同样时潇洒随意,之于江南时唐伯虎样的流气放荡,之于北京才深得道家的精髓。
先生笔下的木兰是高雅,端庄,含蓄,精致但更是雍容悲壮,骨气铮铮的,一个蕴藏着代父从军的激荡和替夫上书的忠烈的女子,一个爱在丝绸旗袍外罩蓑衣的妙想女子如何也不可能如一些人所认定的那般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慈眉善目,巧笑嫣然,如烟如柳吧!
但至少:一说“气质”这个词,就不是每个人都敢和你一论的,用它来砸演员,一般不会被明显的反驳过来,毕竟谁能说清到底因该是什么样的气质,气质是一种感觉,人家说没有你也没办法。只是你反问他们原著中木兰的气质什么样,其实他们也很模糊和矛盾。仅仅一个大家闺秀已经不是木兰所持有的全部特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