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古典情怀 >正文
格里莫演绎的贝多芬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17:06 三联爱乐

  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D小调第十七首(作品第31号NO.2)并不是最出众的。比起“悲怆”、“月光”、“华尔斯坦”、“热情”、“告别”等几首也要靠后一些,就不用说和最后5首相比了。但是对我来说却有一段可值得的回忆,我收集的第一张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唱片就是这首“暴风雨”和“悲怆”,奥伯林演奏,俄国的33转单声道大唱片,1952年出版的,回忆起来也已经50多年了。文革以后我听过多种名家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这第17首也听得多了,并没有特殊的喜爱。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带555个胶卷免费游泰国

  近日,拿到了格里莫演奏的这首奏鸣曲CD,并有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C小调,作品第80号)和两首当代作曲家的作品(DG471-769-2)。由于近来听了多种格里莫的演奏,很感兴趣,就仔细听了,同时又找出这两首曲子的多种录音仔细聆听,有点像我做化学研究时查文献的感觉。奥伯林的演奏已不记得,他的唱片也早已没有了,但是当时在列宁格勒每星期都去百货公司找唱片的情景则仍记忆犹新,涅夫斯基大街上有两家大百货公司都常常有新唱片摆出,需得赶快去买,晚了,就没有了。另一家专卖唱片的商店比较专业,但实力不如那两家大百货公司。奥伯林的“暴风雨”大概常在我的记忆中模糊出现,要不是格里莫,我还真不会用心去专门听这首曲子呢。听了几种后,最喜欢的是布伦德尔1992年的录音和佩拉亚(Perahia)1986年的录音。格里莫真可以与这两位相比,够得上是一流钢琴家了。三人相比格里莫似更显活泼一些,布伦德尔和佩拉亚是正统贝多芬,无可挑剔,古典气息更浓些,而格里莫更浪漫主义一些。

  第一乐章开始立刻由一串琶音引出第一主题,是非常宽阔的广板(Largo),接下来贝多芬在谱上注有柔板,又重复广板琶音接着却是快板,这种表情的多变,加上是D小调,展示了作曲家感情的激动。贝多芬自己说是“暴风雨”,虽不强烈,却柔中有刚,不细品味,似乎并不能感到风雨之狂暴。我也有些不解,细读了郑兴三先生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极有启发,郑先生的书是诠释贝多芬奏鸣曲的最佳参考文献,听贝多芬的奏鸣曲最好一边听一边读郑先生的书。我是音乐外行,但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理解却常与郑先生有极多的共鸣,且获益匪浅。格里莫的第一声琶音弹得轻而朦胧和佩拉亚相似,而布伦德尔则琶音清晰似较正规。第一乐章中多变的情绪则格里莫演得的确比较自由,此曲虽名为暴风雨,但我并不觉得有暴风雨的气氛,反而觉得充满了激情,旋律感人至深,格里莫演得自由,不只第一乐章很好,第二乐章的柔板更显情感充沛,带有诗意,曾有评论认为有月光之意,是贝多芬奏鸣曲少有的平静之笔。乐章开始也是一串委婉的琶音,格里莫弹得很平静自然颇有悠远的感觉,很美。第三乐章小快板,活泼而富歌唱性,正符合格里莫的性格,弹起来自然非常得心应手了。总之,格里莫把这首奏鸣曲放在她的第一张贝多芬的CD中,大概不是没原因的。演奏家演贝多芬没有把握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所以我拿她和布伦德尔、佩拉亚相比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另一首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则是人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作品了。我知道此曲较晚,已是上世纪70年代末了,中国刚开放,我听到的是塞尔金(Serkin)的演奏LP。当时真是为之振奋,认为简直就是第九交响曲的原型,但轻快得多,气势、气魄只比第九稍差一步,很容易被人接受。由于有第九交响曲的巨大声势,这首合唱幻想曲就演得少了,又由于演此曲虽然只有20分钟,但需组织钢琴、乐队、合唱队,大概较麻烦,不如演第九能博得更大的效果,但近几十年多数钢琴大师们都愿演此曲,布伦德尔、波里尼、普列特涅夫、基辛(Kissin)和谭梅文的古钢琴都有CD问世,争奇斗艳,应该说都是不错的。女钢琴家却还没有,格里莫可能是第一位,这也可以看出格里莫的胆识了。勃拉姆斯的第一、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拉威尔、格什温又加上贝多芬的第四(我还没有机会听到)够气派的了!可以预见这位女钢琴家的才华出众了,有点像小提琴家肯尼迪。

  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是一首曲式结构很特别的乐曲。钢琴独奏26小节的带有华彩乐段意义的引子开始,这段引子在贝多芬自己演奏时(1808年12月22日)是即兴演出的,博得极大喝彩。随后只有一个610小节需演约16分钟的长长的所谓“终曲”(Finale)中间插入合唱,这种形式是独一无二的。柔板引子有不同的版本,当时贝多芬是即兴演奏的,目前已成完稿,大家都按此演奏,但仍可听到不同版本的演奏如加德纳与列文(R.Levin)的录音用老式钢琴(Aortepiano)演了三种不同的引子可做参考,爱好者虽非专业,听听也很有趣(DG#Archiv,447 771-2)。引子是非常漂亮颇有情感的华彩乐段,引出的终曲的主题是从贝多芬的一首歌曲《爱的回报》(Gegenliebe,Wo0118)借用来的,合唱、钢琴、乐队演出颇似第九交响曲还多了一个钢琴,声势虽大,旋律却优美抒情。格里莫演奏得比较自由,尤其是开始独奏引子,颇带即兴味道,这个引子与贝多芬另一首钢琴幻想曲独奏作品77号很相似,我曾于20多年前也听过塞尔金的LP,后来又听到卡西欧里(G.Caseioli)的CD(DG447 762-2,1997),据说这首幻想曲曾是合唱幻想曲引子的原型。

  格里莫的这张CD名为《信经》(Credo),包括当代作曲家帕特(A.Part)的一首也是钢琴、合唱、乐队一起演唱的乐曲,另一首是科里利亚诺(J.Corigliano)的,名为《固定音型狂想曲》,很特别,上两曲虽都是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和贝多芬似乎格格不入,但是格里莫在访谈中却认为:“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是旋转型的黑,绿,红与黄;而‘暴风雨’是肯定的黑与蓝;科里利亚诺主要是红色的;《信经》则是交替进行的黑与绿。”这种解释可以看出格里莫的“超现代”风格,我也弄不懂了。(胡亚东)

  听格里莫的三张唱片

  格里莫女士在这首协奏曲中展示了她的才华。第一乐章中格里莫毫无怯意地在庞大的乐队中从容驰骋,犹如大将赵云单骑长枪在曹营长坂坡的大军中冲杀,如入无人之境,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胡亚东

  知道格里莫(Helene Grimaud)这位女钢琴家的中国音乐爱好者远不如知道阿格里奇、皮莱斯(Pires)、内田光子(Uchida)或齐伯尔斯坦(Zilberstein)等女钢琴家多。至于哈斯姬尔(Haskil)、海布勒(Haebler)等更是早已知名于全球了。朗(Long)、兰多芙卡娅、尼古拉耶娃等则属于老一代女钢琴家了。格里莫如今已过而立之年,80年代以后才活跃在Erato公司有CD出版,那已是1997年了。在此之前我曾查到在Erato出版过八张,但是找不到,也忘了弹的是什么作品了。

  6年前我首次拿到一张CD是格里莫演奏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51),由桑德林指挥柏林国家小乐队(Stratskapelle)协奏。当时我根本对格里莫一无所知,只是对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感兴趣,不管何人演此曲我都想听,另外桑德林则是我50年前在列宁格勒听过多次现场的非常熟悉的著名指挥,那时,他和穆拉文斯基共同指挥列宁格勒爱乐团,两人风格很不同,穆氏大名鼎鼎是典型斯拉夫粗犷、宏大的代表,而桑氏则具德奥风格,当时我更喜欢桑德林,但没有他的唱片。那时我因住在俄国,可以对穆拉文斯基也并不十分在意,他的音乐会则听的比桑德林多得多,大概桑德林是德国左翼指挥家,客居俄国自然出场次数就受到了限制了。6年前我看到格里莫的CD时主要还是桑德林把我吸引住了,知道他已回德国,并在德国也已成为老一代的名指挥,在此之前我曾听过他与内田光子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甚佳!欣赏音乐常常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回忆有关,听桑德林仿佛回到了40年前我读研究生时的情景,多么令人怀念啊!然而格里莫却是一位才华正茂的颇带时代气息的女钢琴家,她出生时(1970)我还在中国文革“劳改”。如今听了这一老一少的合作演奏,勾起我的过去的和现在的复杂的思绪。

  50年过去了,6年也过去了,如今已是21世纪,我又听到一张格里莫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2钢琴协奏曲,又读到了英国留声机杂志(Gramophone,2004年2月号)对格里莫的访谈。知道她在西方正在走红,钢琴家的走红和歌星的走红很不相同,钢琴家走红绝对是文化的、艺术的,而歌星走红则甚至与文化艺术无关。6年前我曾撰文赞赏格里莫的艺术,果然,她是一位颇有实力的钢琴家。

  我只听过格里莫三张CD,一张是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二是拉威尔和格什温各一首钢琴协奏曲;三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和8首练习曲,前奏曲和克里里变奏曲三张分别为Erato 3984-21633-2;Erato 0630-19571-2;Teldec 8573-84376-2。听过这三张CD,我沉思了好久:想音乐、想作曲家、想独奏家、想指挥家、回忆生活等等。文献记载格里莫生于1970年,法国人,继承了德、科西嘉、摩洛哥、意大利多民族的血统,是一位不愿自称是法国人的“世界人”,喜欢世界主义(Universalism),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那时我正客居在巴黎,潜心收集名家的唱片,当然不会知道这少年天才了,等我回到中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发现这位颇有才华的钢琴家,立刻被她的演奏吸引住了,尤其是那首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气势非常宏大,思想非常深邃,技术要求甚高的协奏曲。虽然第二钢琴协奏曲更为人们所知,但是我却认为这第一首更能代表勃拉姆斯,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演奏这首协奏曲需要有胸怀广大的文化底蕴的衬托和雄壮而敏锐的音乐感,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相比,气势有过之,而思想境界尤胜之。主题丰富、结构复杂、气势宏大,评论家曾认为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开始时完全是交响乐的风格,与勃氏的第一交响曲相比,颇多相似之处。协奏曲是以定音鼓的强大轰鸣加上低音提琴八度和声,铜号、木管、弦乐一齐上阵,咄咄逼人,排山倒海,这种交响气势下钢琴将如何进入呢,似乎没有余地,然而勃拉姆斯却气势一转奏过两个主题才引进钢琴独奏,已是第三个主题了。所以有人曾说这是一首钢琴助奏的交响曲!第一交响曲也是由定音鼓开始的,那是52声等速等节奏的鼓声,是一种对惊人之举的等待,而协奏曲的定音鼓轰鸣更具交响味道,如汹涌波涛滚滚而来。即使在德奥曲目中也少见如此震撼的气势,格里莫一位法国的女钢琴家能够驾驭吗?6年前我听过这张CD后曾写道:“格里莫女士在这首协奏曲中展示了她的才华。第一乐章中格里莫毫无怯意地在庞大的乐队中从容驰骋,犹如大将赵云单骑长枪在曹营长坂坡的大军中冲杀,如入无人之境,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今日再听,余音犹在,声如其人。

  20世纪众多的女钢琴家似乎还没有一位录制过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气势不够?体力不足?技术达不到?理解不深?兴趣不高?似乎都不是。格里莫的录音说明女钢琴家演此曲绝不低于男钢琴家。当然,这与合作者有关了,格里莫在谈到她和桑德林的合作时,很显然时已85岁的老指挥家对她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因素。桑德林文化修养深厚,为人平和民主,50年前我就有这种印象。由他指挥乐队演协奏曲绝对能把独奏者带到更高的水平,格里莫也是这样说的。

  另一张拉威尔和格什温各一首协奏曲则与勃拉姆斯绝然不同了。由勃拉姆斯转到格什温,对于格里莫来说并不难,她虽出生于法国又对德国文化深爱,但是她后来还是去了美国,对美国黑人音乐并不陌生。拉威尔和格什温的协奏曲带有浓厚的“布鲁斯”(Blues)黑人乐风,格里莫则演起来游刃有余,爵士味十足,不禁想起阿格里奇演此曲的印象了。格里莫的美国风味可能比阿格里奇更浓,她终究更年轻、更“现代化”。我虽并不十分喜欢这种音乐风格,但听格里莫演得乒乒乓乓却也把我带到了另一种境界。她演拉威尔层次分明,细致入微,演格什温则激情满怀,真不错!

  2001年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也很成功。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比第三更广为人知,虽然很多听众认为第三才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女钢琴家弹这第二的我只听过齐伯尔斯坦,她同时也录了第三,这是很了不起的。齐伯尔斯坦琴技高超,来自莫斯科,是一位重量级的钢琴家,弹李斯特,但她触键轻重分明,清晰有致,很有气势,80年代后期在西方演出颇获好评。阿格里奇也有第三的录音但未见第二,当然,气势很壮了。与上述两位录有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女钢琴家相比,格里莫毫不逊色,听起来甚至更感豪放,抒情的地方更悠长。拉赫玛尼诺夫善于写长长的抒情乐句,歌唱性极强,常有对俄国的乡愁沉思和忧郁的怀念,格里莫虽然没有齐伯尔斯坦的俄国童年经历,但她自己号称是“世界人”,对俄罗斯的音乐自然很容易融入了,长长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俄罗斯抒情句确实在格里莫的指下演得令人神往。

  听过勃拉姆斯、拉威尔、格什温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后,对格里莫的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近闻她又录制了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第十七号以及合唱幻想曲,关注一位演奏家的CD录音出版情况,可以了解这位艺术家的风格、趋向。布伦德尔的唱片是以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为主,极少演肖邦,而波里尼则以肖邦而出名,哈丝姬尔、海布勒、皮莱斯则以莫扎特和贝多芬进而舒伯特为主。阿格里奇、齐伯尔斯坦和格里莫三位比较接近,但阿格里奇也始于肖邦,齐伯尔斯坦出自俄国,以民族浪漫主义见长。格里莫又走进了贝多芬,就显得她是以浪漫激情的个性演绎德奥古典了。不见前两位弹莫扎特、贝多芬,而格里莫不但弹勃拉姆斯,又进入贝多芬,可见她们德国情结之深了。

  (封面故事由环球唱片公司提供)


评论 | 古典沙龙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