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总统Heinz Fischer近日发表声明,认为卡洛斯-克莱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并对他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负责人Ioan Holender遗憾地说道:“最伟大的指挥家离开了我们。”
著名音乐评论人威尔-克鲁切菲尔德在《歌剧新闻》(1990年12月22日)中这样描述卡洛斯-克莱伯:“他对自己指挥的作品进行彻底细致的研究,他躲避乘飞机旅行,他的录音
很少,间隔周期也很长……听过他现场指挥的四部歌剧以及其他很少的录音后,我毫不犹豫地把他称作是目前健在的最令人满意的指挥家。”
摒弃父亲光环
卡洛斯-克莱伯1930年7月3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人称小克莱伯。他是受人尊敬的伟大指挥家埃里克-克莱伯(Erich Kleiber)的儿子,他有一个姐姐名叫维罗尼卡,现居意大利。老克莱伯在1934年为抗议纳粹政府禁止上演保罗-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从柏林移居阿根廷,并加入了阿根廷国籍。
小克莱伯在南美洲上了寄宿学校,最早接受的是英语教育。尽管他非常喜欢音乐并且显示了很高的才华,但父亲劝他不要在音乐方面谋求发展,并在公开场合反对儿子的选择。大学期间,小克莱伯在瑞士主攻化学,但他的音乐才能没有受到压制。20多岁的时候,他正式选择指挥作为自己的事业。1954年小克莱伯第一次登台指挥,演出卡尔米洛克的轻歌剧“GASPARONE”,节目单上使用的是他的笔名,因为这样会免去沾光父亲之嫌。
小克莱伯的指挥才能在1956年老克莱伯去世后很快被人们认识。他先后在杜塞尔多夫的莱茵德意志剧院、斯图加特的沃特堡国家剧院、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以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工作。但是从1973年开始他就没有担任过常任的指挥职务,只担任客座指挥。
1980年小克莱伯在伦敦科文特花园指挥《奥赛罗》,由多明戈扮演“摩尔人”。当时,剧院的经理Bram Gay这样评价克莱伯:“我从没见到过谁对作品有如此深的研究。我们这里演出了很多次《奥赛罗》,但很少有指挥告诉我们要留意莎士比亚的台词,因为这对于威尔第的创作非常重要。”小克莱伯对于歌词的严格要求给多明戈以深刻印象,他告诉《卫报》(1987,1月13日)的记者:“小克莱伯是一个有魔力的指挥,他对乐谱的研究如此深刻,到了可以通过乐谱发现所有的戏剧和音乐的感觉的水平,所有作曲家的想象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中……音乐生活中没有比与他一起排练更好的事情了,你可以学到那么多的东西。”
巅峰在美国成就
小克莱伯在美国首次亮相是1978年10月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这是他惟一同意指挥的美国乐团。WALL STREET杂志在1983年小克莱伯再次来到芝加哥(1983年1月17日)说:“小克莱伯的演出使作品在清晰方面没有特别的方式,而只是用陈述来制作每一个瞬间……他的指挥让所有著名的音乐产生新鲜感觉,就像它们是新作品一样。”他大多数的指挥活动是在歌剧院,但是世界各地的乐团都渴望与他签约。尽管他拒绝了大多数这类请求,他还是同意在芝加哥指挥,因为乐团中的一位高级官员与他私交很好。
经过大都会管理层10年的努力,小克莱伯终于在1988年1月走上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指挥《波西米亚人》。他不像其他的指挥家要求新的制作,他的排练完全是针对音乐的。《乡村之声》(1988年2月9日)评价说:“他给予了《波西米亚人》一个清晰的、有力的和可爱的演绎,可与1945年托斯卡尼尼的广播演出媲美。”他最后一次在大都会演出是1990年9月指挥《玫瑰骑士》。
作为一个有世界声望的指挥家,小克莱伯实际的演出曲目并不多。他指挥的歌剧只有十多出,没有莫扎特的作品,瓦格纳的只有过《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威尔第的仅有《茶花女》和《奥赛罗》。指挥贝尔格的现代歌剧《沃采克》使得贝尔格的遗孀对小克莱伯的指挥非常满意,她把贝尔格身前的大衣和结婚戒指都送给他作为纪念品。1975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给小克莱伯带来了世界范围的声望。对于这个录音,米切尔-瓦尔士在《泰晤士报》上(1983年6月13日)说:“他的演出展示了欧基米德命题式的清晰,锤子砸下的剧烈。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欢呼,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把作曲家谱写在纸上的东西的再创造。好像荷马转世,再次为我们朗诵《伊里亚德》。”小克莱伯在1989年和199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执棒并灌录成唱片。此后,他的录音计划都没有具体实施。
怪脾气创造音乐魔术
小克莱伯永远不宣布他将要指挥什么,直到他到达排练现场前。乐团的日程表,只是简单地写明:节目正在安排中。在此之上,他要求音乐方面的绝对权力。他不仅会命令与他合作的所有人,而且如果事情不按照他的路数走,可能会马上离开。1970年代,他曾计划与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杰里录制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两人在音乐会上有很好的合作,但在录音室出现了麻烦。蒙特卡罗歌剧院的指挥、EMI唱片公司的制作人John Mordler回忆说:“录音前,大提琴首席问米开郎杰里,你喜欢什么速度?话音刚落,只见小克莱伯走了出去。等到这个突然事件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坐上了去慕尼黑的飞机。”
评论家一直在努力分析小克莱伯让人难以捉摸的个性,但是都得不到确切结论。小克莱伯经常会写一些注释送给歌唱家和演奏家给予提示。他不像一个态度严肃的人那样打拍子,一些乐队演奏员发现他的挥棒技术含糊而且困难,但是效果有惊人的活力和自发性。哈维-萨赫在《亚特兰大》杂志上(1988年2月)说:“小克莱伯的音乐制作经常被描写成狂想曲或者富有酒神意味,他真的把他的乐手带到自我放纵的边缘。努力去实现所有作品细节,然后再努力地删除所有的约束痕迹。……有时,在演出的狂热中,小克莱伯也失去了自我控制,达到了兴奋之极的边缘。”
小克莱伯只在他喜欢的时候指挥。他从来不接受采访,并禁止与其合作的公司出版他的传记信息。小克莱伯对新闻媒体的沉默和蔑视的原因在于,他对把自己与父亲对比表示反感。与卡拉扬这样的指挥不同,小克莱伯对于自己在公众面前演出魅力的多寡并不太关心,他更喜欢在慕尼黑郊外的家中呆着,那里有大量的书和唱片,他有一儿(Marko)一女(Lillian),都居住在慕尼黑。卡拉扬曾经告诉英国作家理查德-奥斯伯恩:“他是一个我认为最值得敬佩的人。”多明戈说道:“他最后的六年一直在重新研究歌剧,学习更多的交响乐。我打电话给他说,‘CARLOS我们希望你出来,到华盛顿来。’可他说音乐会现在离他太远了……”
小克莱伯不可思议的性格是他的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按照威尔-克鲁切菲尔德的说法:“演奏者好像在与他的接触中感觉到了直率和脆弱,我们可以在演奏中听到它。”《观察家》曾评论说:“当他走上舞台,看起来很笨拙,好像为来到这里而道歉。但是一旦他举起指挥棒,所有的怀疑都远去了,接着音乐的魔术就开始了。”
卡洛斯-克莱伯唱片品评
1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在小克莱伯所有的录音中,ORFEO公司发行的为追悼卡尔-伯姆而演出的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现场音乐会无疑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他认为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很好地表现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认定此生不可能再超越。这场音乐会,小克莱伯将贝多芬交响曲中黑暗到光明对比的幅度和神秘的紧张感都刻画得淋漓尽致。音乐会结束时热烈的返场掌声超过了3分钟,成为佳话。
2 贝多芬《第五、七交响曲》
贝多芬这两部作品的录音多如牛毛,小克莱伯对“贝五”崭新的处理对这部作品的诠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套唱片史上最畅销的录音几乎成了贝多芬这两部作品完美演绎的代表了。在“贝五”中那强劲的冲击力和细致柔和的处理都是令人屏息的;而《第七交响曲》中那酒神的气质非小克莱伯莫属。强烈的节奏、鲜明的戏剧性,难怪有人说这部作品几乎是为小克莱伯量身定制的。这张唱片获得包括《唱片艺术》、《企鹅唱片指南》、《留声机》等权威评论的一面倒的最高赞誉。
3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小克莱伯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深刻理解和惊人的音乐表现力成为这部作品的典范。那份萧瑟的愁绪很少有人能表达得比他更深邃,而自然流淌的乐思和细腻的情绪以及作品后部坚毅的热情都赋予这部作品无可取代的成就。
4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韦伯《自由射手》
小克莱伯首先是作为一位出众的歌剧指挥家开始他的艺术生涯的。早期成功上演贝尔格的《沃采克》,后来又留下精彩的威尔第《茶花女》和《奥赛罗》的演出录音。七十年代中期小克莱伯曾受邀在拜鲁伊特音乐节上指挥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作品。而他跟德累斯顿管弦乐团的这个录音却是成为他和DGG唱片公司翻脸的引信——当年他觉得这个录音不够完美不让DGG发行,而DGG执意发行。至于韦伯的《自由射手》则是小克莱伯成名的第一张CD,他指挥艺术中的戏剧性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手法在他的几部歌剧录音里可见一斑,但是这张唱片是他到了43岁才灌录的。
5 ‘89、‘92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更多乐迷是通过观看1989和199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直播,或者是听了SONY公司发行的唱片才认识这位动作极其潇洒的伟大指挥家的。精益求精的指挥动作、优雅流畅的形体语言,将指挥艺术的可观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轻快生动的音乐在他手里高潮迭起、其音乐内在的生动性和指挥动作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试问还有哪个指挥能比他更出色?(阿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