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专家谈电影长线牛市 呼唤未来的张艺谋冯小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11:48  东方网-文汇报
专家谈电影长线牛市呼唤未来的张艺谋冯小刚

在许多地方《长江7号》和《大灌篮》的海报都被并排贴在一起

  2007—2008贺岁档期,自去年岁末拉开帷幕至今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已突破8亿元。其中,集结号(专家谈电影长线牛市呼唤未来的张艺谋冯小刚)》的票房为2.6亿元,投名状(专家谈电影长线牛市呼唤未来的张艺谋冯小刚)(blog)2.2亿元,还未下线的长江七号(专家谈电影长线牛市呼唤未来的张艺谋冯小刚)》及《大灌篮》目前票房分别为1.85亿元和1.2亿元。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国内票房更是达到33.27亿元,首次超过1992年的32亿元,创历史新高。

  怎样看待电影的这一最新态势,成为目前中国电影界关注的热点。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电影长线牛市的时代已经来临”;也有人表示,票房高涨是好事,但也要清醒看到其中掩盖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

  档期集中消费情况突出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石川直言,贺岁档8个亿的票房,在不长时间的档期里产生如此高的票房,恰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票房仅集中在那么几部片子上,而上映的绝大多数电影其实是不挣钱甚至亏本的。

  石川认为,绝对地从数据说事是草率的,就拿2007年的电影市场来说,电影票房33.27亿元,比2006年多了7个亿,增长26%,但这里边还包含了海外引进片,剔除这部分,国产片创造18.01亿元的票房,较之2006年的确有进步;但必须看到的是,票房增加的同时,2007年电影产量也在增大,有400余部,比2006年多了70余部,且去年全国的银幕数量也新增了493块。

  “电影市场分布很不均衡,产生票房的时间点越来越集中。”石川向记者感叹,情人节前后他去影院看看有什么新片上映,结果走进去发现相当冷清。“情人节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档期,而且今年还连着春节,但贺岁档就是这么短。”石川表示,相比总体面上的数据,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平均观众人次、平均单片的票房显得更有意义,也更能说明电影市场是否真的回暖。

  电影档期集中消费的突出状况,也让电影投资方、影院头疼。据北京新影联总经理高军(blog)说,2007年圣诞、元旦期间的日票房大约等于元旦后日票房的七八倍。它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影片趋之若鹜地赶强档期,砸进后却反倒被“淹没”。就比如2007年年末上映的《大电影2》,从影片本身的质量来说,它比2006年上映的《大电影1》要好很多,导演也很用心,但《大电影1》创造了2400万元的票房,可《大电影2》却以1000万元的成绩草草收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选择的档期正好夹在《投名状》和《集结号》中间。

  强档期容易埋没片子,而另外的档期要么尚未被开发,要么就是票房产出不足。万达院线(blog)公司副总经理陈国伟诉苦说,目前的电影经营是4个月经营,8个月放空。“这里也有影片供应的淡旺季问题,七八月份暑期档是旺的,12月的贺岁档是旺的,还有‘五一’、国庆、春节,加起来算算就4个月左右供片相对足一点,票房也比较好,其他月份生意就比较冷清。”

  中低成本影片竞争力弱

  北京电影学院(blog)陈山教授表示,国产电影在产业化探索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用陈山教授的话说:“电影主创知道观众要什么了,投资方铆足劲想要投资电影,观众也愿意走进电影院了。”

  “《集结号》、《投名状》、《长江七号》、《大灌篮》较之以往的大片,的确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毕竟只是几部,要是一年有个十几二十部就好了。”石川表示,从影片的投资额来看,我国电影分布可以被看成是葫芦形:绝对的大片和中等投资是比较少的,而小成本电影占据了多数,这与中等制作为主体的纺锤形理想结构是有距离的。而且,目前在电影市场占据多数席位的中低成本的影片市场竞争力太弱、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比较小,“2007年生产了400多部电影,最终进入院线的也就80来部,只有中等投资规模影片占据主体且开始盈利,中国影视的牛市才能真正到来。”

  “我们最缺少、最薄弱的是中等投资规模、中等回报的主流故事电影。”高军认为,中型制作占到50%左右才能算是相对健康的电影分布结构,只有中等投资的壮大才能保证更多导演有戏可拍。

  商业电影后备力量不足

  大片占据全年票房的绝大部分,小成本影片不进院线依靠电影频道、网络版权也能生存,艺术电影干脆就不奔国内市场去海外谋生,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型制作只能落得个少人问津的下场,这是电影市场多年的难题,甚至有人说:“谁拍中等投资电影就是慢性自杀”。无奈的背后透露的是能在商业与艺术间寻求平衡的电影人才正在出现断层。

  “中国电影的后备力量不足!”石川表示,如果张艺谋小刚(听歌)这一代具有商业号召力的电影人老了,有谁来接班,“这个问题现在不是很明显,但几年之后呢?”

  在石川看来,包括“第五代”、“第六代”在内的中国电影导演,在电影艺术的探索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国内外各大电影节捧回的诸多重要奖项便是有力的佐证。但在影片商业属性的道路上,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人还刚刚起步,他们的作品甚至会出现“墙外开花墙内不香”的状况,在票房上的成绩不佳。而这一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电影的社会投资渠道还太小,年轻电影人得不到资金上的资助,拍摄投资较大制作的机会也相对较小。 本报记者 李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