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电视剧50年:《一口菜饼子》到《士兵突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9日16: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但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尝试用一种戏剧化的形态来阐释国家政策,电视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中国电视剧发展迅猛并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百姓生活。数十年前,我国电视剧还多是单本剧,很少有连续剧;制作形式基本还是制播合一,很多是现场切换,没有实行制播分离。数十年后,电视剧已成为我国电视界发展最快、业绩最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目前全国共有电视剧制作单位2200多家,电视剧年产量保持在每年500多部,13000集左右。回顾历程,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电视剧发展之路。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国电视剧经历着从政府投入向市场文化的过渡,但同时又面临着公益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共存。所以,对于中国电视剧来说,一方面是“主旋律”电视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商业电视剧通过市场机制来形成文化产业的格局,而把电视行业作为产业是90年代以后社会认识上的飞跃。从古典四大名著的改编到《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电视剧在不断地表达和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产业发展的不断创新,不断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于1987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同时播出,最高收视率达到70%以上,在内地和香港掀起了“红楼热”。一部电视作品形成了这样的收视,是一种罕见和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此后,中国四部古代小说经典的其余三部――《三国演义()》(1994)、《水浒传()》(1998)、《西游记》(1988)都陆续被改编为电视剧。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编成就显著,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时间证明,这四部电视剧所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使它们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鼓舞了中国电视剧向前发展。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30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中国命运的决战》到《长征》、《八路军》等;从《孙中山》到《陈赓大将》、《周恩来在重庆》等,它们都将视野投向那段创世纪的辉煌历史和伟人们,这些作品对文献性与故事性、纪实性与戏剧性、历史观与生命观、历史事件与人物个性、史与诗的特殊理解和处理,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电视剧类型。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故事的吸引力、人物的亲和力、视觉的冲击力和情感的穿透力”都较为突出,彰显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 随着中国电视剧制作理念的变化,制播分离已经成为电视剧一个重要的方式,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视剧的大发展。电视剧的合作也呈现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格局,电视剧产业化初具规模。在这一背景下,管理政策方面也随之不断作出调整,降低产业门槛,大量的社会资金因此进入电视剧行业,大量的社会制作力量也涉足了电视剧。同时,电视剧的制作机构不断增加,电视剧行业更多地由市场来调节,进而鼓励了市场竞争。电视剧投资、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但是客观地讲,我国目前只能称作电视剧大国,还难以称为电视剧强国。我国电视剧还缺乏核心竞争力,创新还不够,重复制作,资源浪费的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瓶颈。 目前阶段,我们已经不需要单纯追求制作量和播出量的数字,而应更多地去关注质量,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作品。从近两年的电视剧创作来看,已经不断地涌现出上下都叫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创作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一定要把主旋律拍好看,要拍好看就要有创新,如《戈壁母亲()》在内容上创新,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中追寻一种历史精神与人文情怀,展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恰同学少年》在类型上创新,开创了“红色青春偶像剧”的新类型;《士兵突击()》(blog)在叙事上创新,摒弃了“没有女人不成戏”的叙事套路,用传奇和真诚编织了一出鲜活好看的新军旅戏。这些作品既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已经开始不断地在深入生活和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对人性人情进行挖掘,对时代变迁进行捕捉。如果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能够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态势,电视剧肯定能够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景观的中国品牌。(作者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
【士兵突击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