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诞生50周年漫谈:绝不可把文化当调味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5日16:27  沈阳日报

  于丹在博客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电视里有一搭无一搭地播着电视剧,老公在电视前的沙发上低头摆弄着电脑,女儿和母亲在扔球……”这段文字典型地折射出当前民众对于电视剧的态度。看电视看什么,可能有一多半人会说,不看电视剧。

  2007年全国生产并获得许可证的电视剧有1.4万集,播出的只有一半。数量上,中国算是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但观众却抱怨电视剧不好看,甚至厌烦,这便是中国电视剧的现状。纵观5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如今不景气的原因之一是某些电视剧缺乏文化的“魂”,更多的是缺乏文化品位。

  绝不可把文化当调味品

  回望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历史名著改编剧应该说占有重要地位,如王扶林导演的首版《红楼梦》,人物性格刻画,剧情结构设置,主题歌曲配唱,都堪称经典。同期的另一部电视剧《西游记》也亦然。原因是这些电视剧在严格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在拍摄中强调文化品位,使两者有机结合,所以创造了精品。

  而近年出现的很多“快餐式”电视剧却极其离谱。如《大明宫词》,竟把唐代诗人王维与太平公主扯到一块。王维是唐开元九年及第,与武则天根本不着边,这种不靠谱的“剪切和粘贴”是对文化的莫大伤害。

  尤其一些“戏说”类古装剧,更让人啼笑皆非。有人说这是为了艺术需要。然而尊重历史与原作就是悖离电视剧艺术吗?回想一下《围城》等一些名著类的电视剧,编剧准确把握剧中小人物命运的文化魂,对传统的家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样的电视剧必然受欢迎。因此,电视剧的编剧和导演一定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功底,绝不可把文化当作一种调味品。

  反映日常生活尤须强调文化主旨

  《渴望》在中国50年电视剧发展史上是一个亮点。那时候,晚上播《渴望》,可以说是“万人空巷”。《渴望》受到普遍欢迎证明:记录和展示人的日常生活,尤须强调电视剧的文化主旨。

  电视剧体现日常性,关键之一是要贴近生活,这也是人们很长一段时期内讨厌清廷古装剧的原因。而电视剧《外来妹》《马大帅》《柳树屯》、《清凌凌的水,蓝滢滢的天》,则突出了生活的波澜和艰辛,体现的是多数人生活的碎片化特征。

  电视剧应客观展示,但绝不能夸大,否则适得其反,尤其是那些白领生活剧。比如《好想好想谈恋爱》《五星大饭店》等“宝马别墅戏”,对某些贵族生活片面夸大,与多数人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给人感觉是在“装”,看完牙根子发紧。在这方面,中国电视剧工作者应该学习韩剧,多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多展现情感、责任和良心。

  电视剧要有文化品位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国外优秀电视剧《排球女将》、《罗宾汉》、《血疑》等蜂拥而入,给当时落后的国内电视剧市场以填充,并产生了震动。纵观这些电视剧,文化品位都很高,准确地说,是其大众文化色彩所决定的。

  通俗是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一种审美取向,绝非媚俗,而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剧导演和编剧总将二者混为一谈。好像没有床上戏就不生活,这在大量推出的家庭剧中表现不少。

  婚恋观的扭曲更显突出,尤其是商业电视剧。如《武林外传》,除了搞笑再无任何精神养料,更谈不上提升文化。试想《大长今》在中国为什么能火,主要还是其励志的题材与中国民族精神相接近。因此,电视剧的创作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此为标准,不仅能提高文化品位,而且还能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本报记者 李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