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海蝶唱片连续获得包括IDG在内的几家海外投资;2008年3月,韩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韩国电信(SK Telecom)收购太合麦田(blog)42.2%的股份,种种信息,都是海外投资机构积极进入中国音乐市场的讯号。对此,艾瑞咨询娱乐产业顾问张志远(blog)有自己的看法。
这些公司有领先的商业模式
2006年3月,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在亚洲投放的第一笔风险投资1000万美元,也是该基金首次涉足唱片行业,就是投给海蝶唱片的。2007年4月,海蝶音乐又获得海外投资数额高达3000万美元。 2008年3月,韩国电信收购太合麦田股份,以此来增强韩国电信在唱片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帮助太麦在数字音乐(blog)市场开拓新的业务模式,还将通过无线网络内容供应商UNISK和Viatech为用户提供太合麦田制作的数字音乐内容。
张志远认为,这是几次典型的风险投资。为什么海外投资者要选择在这时候进入国内音乐市场呢?他套用海蝶音乐CEO李鹏的一句话:因为以前国内的音乐公司没有投资价值,不值得介入。
过去国内的音乐公司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只是走歌手发片的路线,全指着歌曲的大卖,但唱片公司的盈利渠道在这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网络宽带音乐和无线音乐的盛行,国内的大型音乐公司开始整合资源,实现了包括音乐版权、艺人经纪、音乐营销、数字音乐、宽带业务与无线业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布局,这些公司初步具备了上述各领域比较清晰完善的商业模式,所以能率先吸引到海外风投。尤其是在3G时代来临前夕,这几家公司为3G到来而迅猛激增的数字唱片需求做好了准备,手下拥有大量音乐版权内容,音乐内容成为唱片公司与像韩国电信这样的移动运营商提供了议价的最重砝码。
个人投资占唱片业投资主力
张志远认为,除了国内一线的唱片公司能拿到VC投资外,绝大多数二三流唱片公司也有私募资金的广泛经历,但一般都是个人投资。就像影视业一样,除了有限的几部大戏、几个大公司最近两年出现融资,更多低成本的片子来自房地产、煤老板等“富人”的个人投入。这是一种感性投资,这些人可能对音乐、影视等比较感兴趣。
按道理说,私募股权基金应该是企业融资的最佳方式,但要吸引到这种“理性投资”,文化产业存在的致命问题就是市场化不够充分,起码就目前来说不具备风投广泛进入的条件。理论上讲,音乐产业是适合风险投资的,它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有低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跟互联网差不多,但音乐产业目前还不具备像IT产业那样完善的商业模式。有两大问题是,传统唱片公司的人才大多是做音乐出身的,感性经验多点,没有营销才能。而且,外部环境变化迅猛,盗版及大量免费搜索引擎的存在,让音乐版权的盈利大大调低了,音乐产业化还不普及。
音乐产业链从低到高的层次
音乐产业是需要正规起来的,一方面是外部版权环境的完善问题,期待国家法规对“盗版音乐”的大力治理,另外一个不二法门就是自身运营能力的提升,盈利能力高的话自然就有热钱来关注它。
张志远认为,音乐产业链从低向高依次是:创作人—唱片公司—SP—运营商—现代化运营的传媒集团。他自己曾经组过乐队,但发现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搞音乐创作和制作是产业链最低层的环节,老是被唱片公司剥削。后来他又和朋友一起创办了《MIDI音乐制作》杂志,然后做过唱片也就是CP,在2004年彩铃兴起的时候,他又转做彩铃CP,但发现更多的钱被SP他们赚了,唱片公司分到手的少得可怜。张志远后来去了A8音乐,一家SP加原创音乐网站模式的公司,做了一阵子发现,SP也不是这个产业链上最高的环节,那么是谁呢?是运营商。于是,他就先后去了负责联通中央音乐平台的一家公司,以及负责移动全曲下载业务的一家公司。这个时候,他应该算是到了音乐产业的最高环节了。
张志远说,音乐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是运营和营销能力的匮乏。所以,要救音乐产业,一定要从现代化的公司运营着手。于是张志远又从运营商平台出来,做起了爱朵公司,这是一家按日本先进模式做偶像艺人的公司,主要做营销和运营。他认为,娱乐产业有很多路子可以走,但一定要有新的模式,一定要懂运营和营销。
尤其在如今数字音乐环境下,传统音乐产业正在萎缩,新的音乐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公司生存需要一种新的模式,可以适应新形式的低成本运作模式。一个方向就是,音乐产业必须融入娱乐化,把原来单纯的唱片模式进行多元化经营,把音乐融入其他例如游戏、电影等新形式的娱乐形式,以及搭载更多的企业公关活动,才能壮大。当然,并不是说在新形式下原先的音乐版权已经不再重要,相反,中国内地的音乐产业就是因为版权环境而无法有所发展。唱片公司只有积极促进新规则的建立,并按新规则的方式来改良公司的运营,才是音乐产业的出路。
商报记者 郑洁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