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文侠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这场海啸中,中国的电视剧产业能否独善其身?昨天,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开展第二天,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业界相关人士。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裁助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经理马润生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对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冲击非常大,但恰恰是那时候好莱坞电影大规模兴起,一共出品了260多部电影,正是传媒业的发展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非常看好我们的影视行业。”
著名导演赵宝刚认为,影响多大取决于企业对电视台广告的投放,如果他们投的钱少了,电视台在购片时出手就会比较谨慎。“今年年底的广告定单出来后,明年对电视剧的影响有多大就会表露出来。”赵宝刚表示,他的影视公司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今年,《夜幕下的哈尔滨》、《马文的战争》、《落地,请开手机》三部剧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不久前拍竣的《我的青春谁作主》也被央视一套购买。品牌效应使我们明年不会减产,依然会投入四五千万元进行电视剧创作。”他透露,其实,很多制片方早在金融海啸前已理性地减产了,不像过去那么盲目拍片,而是在开拍前就从演员、题材等方面征求购片方的意见,把风险系数尽可能降到最低。
一向以来,电视剧制作被看成是容易赚钱的买卖,于是不少企业愿意加盟到影视剧创作中来。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承认,房地产等企业从影视剧中撤资、广告商投入的减少都会直接影响电视剧创作的资金链。但凡事都应该辩证地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份额很低,还会有其他行业的资金投入到影视业来,比如北京银行、交通银行都已开始尝试进行影视版权抵押贷款。RJ073
本报记者 方非摄 RJ195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