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一财经周刊:谁来买好莱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2日11:05  第一财经周刊

  好莱坞把自己引向了华尔街。现在,它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当连续捐了10年钱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月18日宣布撤销本届奥斯卡赞助的时候,负责转播颁奖典礼的ABC电视台的老板们只有为剧减18%的广告费叹气的份了。奥斯卡这个好莱坞年年“比富”的舞台今年格外黯淡,往年为新片造势的营销今年踪迹全无,连舞会的装饰品也是去年的回收利用品。

  你以为华纳还在为《蝙蝠侠:黑暗骑士》9.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沾沾自喜吗?大概现在只有靠1500万美元小制作捧得八项大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能笑一笑。《纽约时报》在一篇评论里开篇便说:“如果你还没注意到娱乐圈的不景气的话,随便找个好莱坞的哥们儿问问,他们会告诉你事情到底有多坏—工作到底都是怎么没的。”

  华纳(Warner Brothers Entertainment)最近裁了800名员工,这占它全球雇员数量的10%;去年11月,刚刚发行了《电锯惊魂5》的狮门影业(Lion Gate Entertainment Corp。)悄悄地裁撤了41个职位;环球影视(Universal)和派拉蒙(Paramount)行动得更早,70名高级管理人员一夜之间从环球失业,派拉蒙也随着母公司维亚康姆(Viacom Inc。)的850人大裁员辞退了不少员工。而观察家估计还会有更多人从好莱坞黯然退场—虽然迪士尼(Walt Disney Company)和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先后出面表示,它们将削减开支,争取减少裁员人数。

  华纳在2008年表现不俗。《蝙蝠侠:黑暗骑士》在手,再加上2008年发行的另外29部影片,其北美总票房收入达17.7亿美元,比2007年上涨了25%,并以18.5%的市场占有率高居好莱坞影片发行榜首位。但华纳总裁阿兰?霍恩(Alan Horn)依然觉得这是他上任近10年以来最艰难的一年。“娱乐业风云变幻,消费者需求也捉摸不定,全球经济又成了这个样子,华纳并不是刀枪不入的。裁员是我们保持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必要措施。”阿兰?霍恩在公司对外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这样说道。

  诚如此言。2008年,全好莱坞票房收入97.8亿美元,比去年略涨,但这是在票价提高的基础上,实际观影人数则出现了下降。看看1996年吧,当年北美年度发行影片数量为471部,到了2008年,这个数字上涨为605部。可是两个年份的售票数量却落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皆为13亿人次。

  据华纳一位制片人预计,当今一部电影的所有收入中,约有30%来自票房,40%来自于DVD,15%来自付费电视,其余部分则来自广播电视等其他渠道。迪士尼2009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迪士尼影业收入狂跌64%,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DVD收入锐减。而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与2007年相比,美国消费者去年花在DVD购买上的钱下降了5到7个百分点。这种下降趋势还将持续到2009年。

  更让好莱坞沮丧的是,DVD销售中的主力军—“蓝光”制式DVD(Blu-ray discs)销售也较以往缓慢了许多。《洛杉矶时报》引用一家调查研究公司的报告称,美国人用在家庭娱乐上的钱,包括购买蓝光DVD,在2008年下降了3%到5%。

  这颇有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味道—华尔街上一次大萧条距今恰好30年。1980年代初,经济危机让几乎所有人每天担心自己的钱袋子。电影业却如履平地。很多家庭逆水行舟,除了到电影院看电影,还买下了更多的录像带,并狠心出1000美元这样的大价钱把电视屏幕换得更大。而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当今好莱坞一手遮天的六大电影公司自此发家。凭借有声电影的东风,电影一跃成为当时美国的支柱产业。年仅10岁的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国人的忧愁;克拉克?盖博在《一夜风流》里仅仅因为棉衬衫里没穿汗衫,就让棉纺织厂股票跌了8.25美元;更别提迪士尼的成功—女人们在菜市场用米老鼠钱夹付钱,虽然里面的现金少得可怜,但好日子总是有盼头的。  

  这一次,好莱坞会不会赢?恐怕不乐观—华尔街撤资了。

  2008年底,本应开始为梦工厂联合承销7亿美元债务的摩根大通公司,以市场不稳定为由,暂停了这项债务承销,好在创始人斯皮尔伯格从印度信实娱乐公司那里募得5亿美元,使得梦工厂顺利和派拉蒙分手。后者近期搁置了与德意志银行一项4.5亿美元的交易,此项交易可能为30部影片提供资金,其中包括定于今年夏季上映的《变形金刚》续集。米高梅公司也遇到了一些麻烦,自从2007年年中开始,米高梅就一直试图达成一笔5亿美元的交易,为一些影片融资,其中包括007系列的第23部和下一部《铁甲威龙》。米高梅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已经就这笔生意商谈数月。但雷曼兄弟的倒闭让整个银行业为之震颤,一些银行已经公开表示放弃好莱坞,不再投资电影业。

  “这已经不光是做做生意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环球影业的主席马克?舒格尔(Marc Shmuger)说,“我们都将面临经济上的不确定性。2009年对好莱坞而言将是艰难的一年,我们深陷萧条之境,而之前没人到过那儿。”

  好莱坞与华尔街的分分合合已不新鲜。1990年代中期,机构投资人为了能尽早回收成本,只愿意以贷款融资的方式参与电影融资。经理人和投资者都厌倦了电影生意的泡沫本性—在2005年维亚康姆拆分之前,派拉蒙每年仅贡献了10%的营业额。好在好莱坞的营销体系日臻成熟,很快,从编剧的剧本到剧场的爆米花,无一不被纳入发行公司的融资计划里。

  一直以来,好莱坞以盛产两类产品而著称,一类是豪华大片,另一类是满脑子奇思异想的独立电影。对于前者,好莱坞素来的信条是:大制作才有大票房。以华纳发行的影片为例,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制作成本1200万美元,北美票房收入2200万美元;1987年的《致命武器》制作成本2800万美元,北美票房收入1.2亿美元;而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制作成本1.8亿美元,北美票房收入达到5.3亿美元。大制作的开销里一般包括顶级明星的出演费用、高额CG制作费用、高额的剧本版权费和其余拍摄成本。

  发行风险随着制作成本水涨船高。只有在全球获得更多的放映以及DVD销售收入,高预算的电影才能够获利;即使只有好评而无轰动,对好莱坞来说,这也是一种失败。好莱坞把这类电影称做“盛事”(Event)。而在华纳的发行机制里,阿兰?霍恩就是决定每年发行几部“盛事”的人。他说,选择“盛事”影片的主要标准不是一部影片在国内的前景,而应着眼于这部影片在全球市场的潜力;不光看票房,还得看衍生产品。

  而华尔街的思维是,如果按揭贷款和负债可以转化成债券,电影公司投拍计划里的电影未来DVD销售收入和票房收入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债券呢?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大约从2004年开始,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这些投行发现手头资金充裕得简直找不到地方花;而在当时,各大制片厂正设法取悦它们在资金上保守的母公司,并同时分散发行风险。一些专家型金融掮客为供需双方穿针引线,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电影融资模式:机构投资者可以用组合投资的方式为电影融资,买入制片公司的部分电影,“就像组成共同基金一样,目标是在制片公司通常13%到18%的年利润中分一杯羹。”

  2005年年初的某一天,阿维?阿莱德(Avi Arad),奇迹娱乐(Marvel Entertainment) 的CEO,站在派拉蒙剧院200个座位前,他面前是一些和传统戏剧完全不搭界、对戏服也不感兴趣的经理主管人员。

  他们是几十年来对好莱坞敬而远之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敬而远之已是过去,对于他们来说,好莱坞DVD销售和版权海外转让带来的稳定收入让该产业至少值500亿美元,这太值得投资了。

  在眼前这场演讲里,阿莱德将说服这些人借给他5亿美元,或者更多。他用来说服他们的筹码是 X战警一样的超级英雄角色。“这就是票房。”阿莱德说。

  “我不知道你们谁是谁,”他对底下一帮来自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代表说,“但我知道你们拥有我需要的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好莱坞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