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析:北京京剧院而立之年的喜与忧(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6日16:04  北京商报
分析:北京京剧院而立之年的喜与忧(图)

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

  “京剧就应该随行就市,艺术上要具备特点、思想上有亮点,更要寻找市场卖点。”3月13日,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接受本报专访时掷地有声。1979年春寒解冻中,北京京剧院挂牌成立,当年“五大头牌”、“四大名旦”的深厚底蕴让北京京剧院光环笼罩。30年芳华,弹指一挥,在“观众都流失了、京剧要寻找市场”的大气候中,步入而立之年的北京京剧院如何寻求生存空间?几经探索沉浮,它又将如何打拼出自己的市场?

  让黑头发记住“京味”

  “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姓的是‘京’。”王玉珍谈到京剧改革时表示。

  “人大的同学们,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朱买臣和崔氏争吵之前冒出这么一句;大雪天里,朱买臣感叹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唱完了自己又说:“噫,我是汉朝人怎么唱起唐诗来了?”这就是融入了现代理念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走入中国人民大学演出的情景,台下观众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与现场观众互动的环节放入传统京剧里,“这演的是谁呀,演的是你”!一对青年男女看完戏后互相调侃。现代观念与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近几年,帮助话剧走出困境的小剧场形式也被北京京剧院利用起来,北京京剧院陆续创作了《马前泼水》、《阎惜姣》、《玉簪记》、《浮生六记》等剧目。说起观众的认可,一次一个6岁的小观众说,“离他们真近,我都看到他们的汗珠了,化妆和唱腔我都喜欢”。谈到北京京剧院的独创品牌——小剧场京剧,王玉珍来了精神头,“小剧场京剧主攻黑头发群体,要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使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理念,让更多青年人、黑头发观众喜欢上京剧”。

  小剧场京剧没有自己的“据点”

  据了解,小剧场京剧的制作成本得二三十万元,演出成本包含场租和演职人员的劳务费,演出一场成本在5000元左右,小剧场京剧虽然是北京京剧院的独创形式,但要形成品牌和氛围,必须有驻演的剧场。北京京剧院演出经理朱甲告诉记者,小剧场京剧通过商演和政府扶持,回收成本没问题,但北京京剧院缺少自己的剧场,如果分散着演出,还是形成不了气候。

  虽然小剧场京剧做了可贵的探索,但将京剧一刀切推向市场肯定不行。而且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走进剧场看京剧的青年观众比例也就占10%到20%,朱甲认为,人的阅历问题决定很多人在40岁之后沉淀下来才可能成为京剧的潜在观众。而且,就算跟话剧演员比普通京剧演员的酬劳都算是低的,演一场话剧往往给200元钱,而京剧龙套演员在新编戏中的酬劳也就是100元钱,演员积极性不好调动。

  “现在大学生或年轻人偶尔看一次没问题,但让他们掏钱买票看很困难。真正掏钱买票的京剧铁杆毕竟是小众;另外就是上了点岁数的观众爱好京剧,但说实话,常规京剧演出280元至580元的票价对普通人来说也挺贵的。小剧场去各地演出,要付场租、人员劳务费,如果一场只卖几张票,肯定扛不住,靠这种方式来培养观众,真赔不起。”

  京剧要随行就市

  “去年北京京剧院共演出1100多场戏,实现票房收入1700多万元;相比2007年近1000场的演出、1500万元收入和2006年1300多万元的收入,市场营销见到了成效。”王玉珍告诉记者,京剧就应该随行就市,因为只有多演出才能多收入,同时也是演员学习和交流的好机会。现在大家思想观念上也在不断转变,有人举办生日宴请我们演员去演出,大家也能放下艺术家的身段,欣然接受。去年剧院的三个团各自收入都在四五百万元以上。

  “市场营销这块也是我们主抓的重点,当年我当演员时,只要演就有人看,光在办公室接电话等人请就能安排得满满的,完全是销、供、产的市场格局。京剧要在市场探索中出精品,艺术上要具备特点、思想上有亮点,还必须寻找市场卖点。”

  各团每年260万-300万经济指标

  在剧院经济指标和场次指标的衡量下,三个团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态势,各团有各团的高招,王玉珍表示,“梅团和一团的经济指标是300万元,青年团以薄利多销为主,但也必须完成260万元的经济任务”。三个团走出了北京,开拓全国市场,建立了很多演出基地,像一团就在保定等地站稳了脚跟,一个先决条件是依靠名角的个人魅力来开拓市场。很多市场都是团长们靠自己的名角效应“拼”出来的,在全国形成了网状的定点演出点。像北京青年京剧团一直占领着东北线的演出,现在又跑开了台湾地区市场,团长迟小秋刚来团里时,台湾的演出商就邀请她赴台演出;而梅团的演出基地是河北一条线,包括霸州、廊坊等地的演出,并与廊坊商业银行、华夏银行等企业达成合作关系。现在梅团已经是霸州市“月月唱大戏”工程的主要演出团体之一,演出费一场最低6万元。在京城最大的全封闭戏楼、朝阳区“大戏楼”里,梅团每天都会上演一个半小时的折子戏,一场戏8000元,这一个项目一年就收入270多万元,梅团年轻武戏演员每月工资能达到四五千块钱。

  合并能盘活京剧市场?

  北京京剧院三年实现票房收入跨上三个台阶,其实也是严峻现实“逼”的,“现在在职人员400多人,退休人数500多人”。三个团的演出收入要支撑近1000人的开支,负担可谓不小。

  有业内人士感叹,京剧人的现状基本处于能够解决温饱的阶段,但追求高的享受很难。而外地院团一场演出,演员分到的也就十几二十元钱。像日本歌舞伎一样真正被当成日本国粹来养是国内京剧人可望不可及的,现实是国家要给太多的院团拨款,负担太重。省级、地市级院团太多,恶性竞争导致京剧的廉价。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如果把地方不景气的院团适当地收了,全国只保留两家剧院和两家后备的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以有限的拨款,加之剧团的创收,京剧将活得很好。

  “我先后在日本待了将近4年,发现日本对传统艺术的资助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拨款,另一部分是来自民间的资助或者赞助,歌舞伎艺术等传统表演受众虽然是小众,但却是稳定的,所以对它的赞助和弘扬才有意义。”陈少峰认为,国家需要资助传统艺术,但前提是必须有受众。而且要来国家拨款,只能解决工资,没有受众就弘扬不了民族艺术,京剧应该学会争取社会赞助。

  改制遵循“迈小步、不停步”

  “这一届的院领导班子为京剧院发展制定了品牌、人才、营销三大战略。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京剧院既有一批50至80岁的优秀艺术家,近年来又在人才建设上做了有益探索,构建了20、30、40不同年龄段的艺术中坚力量。在学习、吸收老艺术家创作精华的同时,把更多的力量下在中青年演员的培养上,以王蓉蓉为代表的40多岁演员成为了台柱子;20至30岁青年演员的培养也颇有成效,在刚结束的第六届CCTV京剧大赛上,我们的13名参赛选手获得5金、7银、1优秀的好成绩。”

  谈到京剧院的改革举措,王玉珍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京剧院就已经进行“迈小步、不停步”的改革,赵燕侠当时就承包了剧团,带着剧团出去“找饭吃”,按收入给演员发工资,这个团绝对比别人挣得多。“1989年,我担任四团团长时就采取竞聘上岗,每两年与演员签订一次聘任合同,谁演不好,就让他待岗。”另外,京剧院在精兵简政方面也在不断探索,让一些不适合原岗位的行政人员转岗;距退休5年内的员工,以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内退,光去年就腾出了50多个岗位,现在行政人员的比例也大大降低了。

  商报记者 李瀛/文 王晓莹/图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京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