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通往电影市场之路遭遇瓶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11:54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通往电影市场之路遭遇瓶颈(图)

阶梯式的座椅、顶天立地式的银幕、好的音响效果,是当今好影院必备的条件(蔡小川 摄)

  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表面看前景一片光明,但43亿元票房相对13亿人口,还是微乎其微,这个数字可能不如一个市场上中等知名度品牌食品的一年销售额。这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现实。

  主笔◎王小峰

  电影真变了大市场?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43亿元,比2007年的33.27亿元票房增加了近10亿元。如果单从银幕绝对数字看,2006年82家影院366块银幕;2007年增加了102家影院,银幕数达到493块;到了2008年,增加了118家影院,银幕数达到570块;2009年,从电影局的预期是希望能增加600块银幕(大部分是数字银幕)。这些数字是振奋人心的,中国电影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不过,43亿元的票房相对13亿人口,还是微乎其微,这个数字可能不如一个市场上中等知名度品牌食品的一年销售额。这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现实。

  拍大片、明星效应、强势推广,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评论,每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都会带动全民的眼球关注。在媒体放大的虚幻现实中,似乎国产电影或者电影票房真的就变成一个大市场了。院线和银幕数字逐年递增,让更多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实际上,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真正进入到一个市场化的机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采访北京新影联总经理黄群飞的时候,他正在跟来自上海的同行讨论院线问题,双方都在感慨这个行业没有人才,找来找去就那么几个人。实行院线制了,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经理,很多电影院其实还是停留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经营状态上,对真正的市场化经营都缺乏经验。尤其是老牌电影院,体制问题、周边业态问题,让他们越来越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新进的院线或电影院,在资金投入的成本上相对过去高了很多,回收周期越来越长。北京东直门附近一处位置的地皮费被炒到1000万元,甚至有些电影院的座位平均每个成本高达3.7万元。从电影票房的绝对升高,能看出现在观影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电影院经营一直处于微利阶段,包括像万达这样以自身房地产为优势的电影城也是薄利,更别说直接投资电影院的企业。在公众看来的这个朝阳产业,还需要太多方方面面的调整。

  越来越高的租金

  电影局分管市场的毛羽局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电影院要想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求深层次的发展,不是单单总局就能够解决的。”目前电影院更进一步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电影局的管理范围了。2002年进行院线制改革,电影院在逐步市场化过程中,电影局出台的各种政策从指令性逐渐变成了建设性。毛羽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的电影院跟过去不一样,必须要跟着大形势往前走,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说要改造城市影院,但是效果并不好,就是如果不多厅的话,电影院不肯从根本上去做出改变。阶梯式的座椅、顶天立地式的银幕、好的音响效果,如果不创造出这样好的条件,还是不行。像上世纪80年代曾经很火的电影院,比如北京的首都、大华、胜利、红楼、‘地质’等等这些影院,现在都不行了,尽管它的位置也不错。所以说就得是万达、星美这样的电影院,当然万达有它的优势,因为它就是做商业地产的,所以发展得快,而也正是由于它的地产里有了电影院,才给它的商业地产带来了人气。但是很多地产商还不大理解这一块,它要的租金非常高,而且电影院跟其他的商铺还不大一样,起码要8米到9米的层高,这就需要留出2~3层,于是它就认为要是租给别人就挣大钱了,但是租给电影院就挣太少了,所以导致租金成本很高。”

  北京正天文化投资公司是目前进入电影院投资的新公司,总经理赵宏亮告诉本刊记者:“像以前老牌的院线,那些国有企业本身自有资金就非常有限,广电总局的政策一个个降低门槛,吸引企业、社会资本进来投入,想把电影产业真正做起来,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从中国进入WTO这一天,国家政策就鼓励民营企业拍电影盖电影院,鼓励年轻导演去拍摄好电影,培养一批真正商业化运作的导演和发行单位,培养国人看自己的电影的习惯。从贺岁片开始,总局的政策是在不断引导和鼓励,才有了现在这样一个市场。现在的这种不清醒膨胀,导致国家一个个鼓励电影的政策,受益者是谁?是这些房地产商们,他们把所有政策吃尽,而且这些人玩起商业都是一流,比这方面的头脑,我们拼不过他们。”

  所以,赵宏亮担心,如果建电影院的租金成本日益增高,会很难吸引更多资金投入。

  黄群飞说:“现在租金翻了好几倍,以前我们最快的3年就回收成本了,如果按照现在的租金,五六年也收不回来。如果租金炒到1000万元,1500个座位,如果最后是两万块钱一个座位,票房3000万元分掉一半,剩下1500万元,租金就1000万元,开始一分钱都赚不了。这样的影院,做起来已经很累了。”

  赵宏亮的看法是,既然院线制是跟美国学的,美国人多年来已经做出一套完整全面的方案了,要学就学得彻底一点,至少在经营和投资方面要跟美国学。“但是现在我们学的并不是很好。美国设计一个电影院,十几个厅或者更大,院线来了,地租什么的都不收,把物业费交了就行,是鼓励政策。因为电影院顶它十几个甚至二十个铺位,收钱收不到什么程度。在美国租地都是按平方英尺,这样算法电影院早就死了。因为每进来一个人看电影,就会给他们商场带来1~7个购买其他商品的机会,很少有人是只去看电影的,所以美国人在大型的Shopping Mall里开电影院,成功了并形成了一种习惯。电影院多且经营得好,利润多了就会用更多的钱去做宣传,更多地为观众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国家扶持问题

  目前在电影院建设方面,投资方已经考虑到院址周边业态,只有相互影响才能形成商业氛围,但一般这种业态较好的位置租金相对也高,从长远角度讲,它对电影院的发展是有限制的。

  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告诉本刊记者:“市场化就需要一些泡沫,无外乎谁能坚持理性,谁能坚持到最后。因为从电影这个角度,大家看到了这个文化产业繁荣的空间,觉得这种发展的力量和势头可以持续,所以电影院盈利虽然不是暴利,但比较稳定。随着影片内容不断丰富,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产业,这一点也许是大家对这种产业的信心和认可。但是对于新进入产业的人来说,他可能没有经验,还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学习后会比较理性,理性后也许会更有利于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2005到2008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年平均增长是29%,而这4年的银幕数量年平均增长是15%,差将近一倍。这意味着观影人数增多了,但是影院建设并没跟上。事实上,按人均来算,中国的电影院还很少,尤其是,影院多集中在文化消费比较集中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投资方不愿去投资,广电总局只能依靠政策去调整。以韩国为例,2000多万人口,有500多块银幕。即使新加坡人均拥有的银幕数量也比中国多。即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人均拥有的银幕数量也远远不够。

  毛羽说:“电影院的税费还是很高的,它有营业税、所得税、水电费,我们常说电影院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圣地,但是工商部门来看你的电影院,只会认为你是纯粹的产业部门,他收水电费会按照最高的来收,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给我们减减税。”

  关于这方面政策,财政部和“发改委”都原则上批准通过了,但如果仅仅靠政策倾斜,电影市场仍然需要一根拐棍。赵宏亮说:“政策上的减免税费,只能水涨船高,那些商业地产商不是傻子,他们也盼着涨,最后结果又给了人家了,这不是真正扶持我们。我们应该问问地产商,拿出几千平方米弄电影院的目的为了什么。”

  自从2002年电影院线制改革以来,电影市场化程度高了很多,第一步把中间环节太大、两头太小的橄榄模式变成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模式,让制片方和电影院获得最大利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Flash内容

更多关于 电影市场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