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雷振剑:音乐+节,商业模式上的突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09:28  新浪娱乐

  当市场越来越大的时候,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他一定是可以复制的,音乐节或许就是。

  现已无从考证,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有音乐节这回事了。但音乐节这个词,对于很多中国的乐迷特别是摇滚乐迷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有些神圣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代名词,那曾经就是中国摇滚乐迷心目中的麦加。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就是变化快。10年前,当我好不容易在北京上地的一片矮房子中找到迷笛音乐节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基本上就是中国音乐节雏形,更不会想到的是,10年后的今天,音乐节在中国已经如此风生水起。从上地、到香山、到雕塑公园、到海淀公园、再到镇江,迷笛音乐节逐渐走向成熟;而从迷笛音乐节、到雪山音乐节、到贺兰山音乐节、到北京流行音乐节、再到今年的草莓和热波音乐节,我们的户外音乐节也慢慢的形成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从自己贴钱玩、到亏本赚吆喝、到收支平衡、到略有赢余,中国的音乐节主办者也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在我看来这可是巨变!

  可以再追述一下历史,中国人也需要有自己的音乐节,这是对音乐节在中国兴起的最原始的内心呼唤。所以当音乐节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大家都是报着纯玩的态度,能有地方高兴、撒欢就行。像迷笛,一开始就是一场迷笛学校的汇报演出,那时候没人会用商业的眼光去判断这样的新事物的未来,并且那是会被鄙视的,更谈不上与商业结合。因此,对音乐节商业模式的思考,在起步阶段其实无从谈起。

  但跟其他传统领域一样,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商业去改变,并以此形成规模和产业。走过10年历程,我们发现,无论我们怎么把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定位,音乐节也可以谈商业,更是很需要商业。因此,对音乐节商业模式的渴求,成为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音乐节操盘手主要考虑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非常令人欣喜的是,像迷笛、草莓这样的音乐节,在积极寻求商业模式并拓展自身生存空间的同时,对音乐品质的一贯坚持,优秀的音乐和商业的良性结合,这才是一个音乐节具有良性发展空间与否的关键。无疑,这更加增强了我们可以继续探讨的信心。

  在中国现阶段的音乐节,作为一种演出的类型,最简单的的赢利模式肯定还是票房和赞助,跟演出商做一场演唱会的模式类似,但对音乐节来说,票房有风险赞助无保障的挑战是不可回避的。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音乐节其实可以赋予更多的意义。

  现在大家消费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们无处不在消费着音乐,但由于我们娱乐方式的极大增多,其越来越沦为是个附属品,我们在消费其他产品的时候,音乐通常作为一种附带的消费存在,在现有的音乐商业模式里,这种附属品是不值钱的,至少阶段收不到钱,这对整个音乐行业来说都是个极大的困惑;而音乐节的的商业逻辑恰恰相反,音乐在这里是成为主体,但由音乐节而衍生出来的诸如吃、喝、玩、乐等,却显示出相当高的商业价值,甚至在这几年,很多人去音乐节,并不是为了去看某支喜欢的乐队演出,而是为了去玩,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娱乐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能够带来的商业潜力是非常可观的,在严格音乐节自身品质和品牌的情况下,有所为并有所不为,音乐节或许可以成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一个集合载体。有谁会忽视那么大的一个市场群体存在?

  记得草莓音乐节的主办方也就是摩登天空的老板沈黎辉曾经说过,做音乐那么多年挣不到钱,那是一种耻辱。那么,我非常愿意相信,音乐节的未来值得更大的期待。

  新浪娱乐频道主编 雷振剑/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音乐节 的新闻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