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精编

《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精编
2009年06月23日 21:54 新浪娱乐
《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封面 《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封面

  2008年,国产影片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一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片共同支撑了2008年国产电影的“繁荣”格局。尽管中国电影创作中良莠不齐的现象还非常明显,艺术与市场、制作与创作、娱乐性与人文价值、影像语言与戏剧性叙述之间的平衡还没有完全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但2008年已成为中国电影艺术适应市场化转型,形成主流电影美学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创作水平和观众适应能力得全面提升。

  经过了几年的市场化磨砺,2008年终于出现了一批不仅能够进入市场而且能够吸引观众的主流国产电影。这些主流影片:电影叙述的“故事强度”明显提高;电影故事的“叙述”更电影化;电影创作的“类型意识”更加自觉;电影创作的“商业美学”观更加成型;电影创作的价值观更加具有主流性和共享性。这五种创作倾向,证明了中国电影在面向市场的同时,正在形成自己主流的电影美学观。尽管商业与美学的平衡,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创作难题,但2008年的国产电影创作在市场适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提升,的确显示了国产电影蓬勃的生命力。

  2008年的《赤壁》《梅兰芳》等国产大片,大片“既叫好也叫座”与“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并存。由于受到国内电影工业水平的限制,往往制作周期不够长,影片创作往往来不及完善,而国际市场控制能力弱又造成国产大片在文化诉求上的左右摇摆,整体电影制作工艺能力也使国产大片目前还难以达到世界先进的电影工艺水平。应该说,国产大片之路还会面临种种困难。但对于大制作影片来说,上座率与满意度的结合,才能为电影的创意品牌增值,扩大中国电影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力,否则就可能影响到目前华语电影在题材、类型、导演、明星,甚至外景景观方面有限的资源品牌价值,也影响到国产大片在国际国内的持续发展。

  2008年,中国内地的类型片创作主要是在以《非诚勿扰》《十全九美》《爱情左右》《风云决》等为代表的喜剧类型方面有了全面突破,形成了“黑色喜剧”、“浪漫喜剧”和“搞笑喜剧”三大亚类型。喜剧片相对于其他商业类型片(如科幻、动作、灾难片等等),投资规模小、专业技术依赖程度低、本土性鲜明,往往是最经济有效的国产电影类型。中国内地类型片的泛喜剧化应该说是与中国电影的工业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值得警惕的,由于喜剧片的普遍成功,很可能会带来中国中小成本创作越来越明显的“泛喜剧化”倾向,过多的影片相互模仿很可能造成创作的同质化或者说喜剧的“泛滥化”。因此,一方面,类型片创作必须不断创新,迈出同质化的陷阱;另一方面还要开掘更多的电影类型,适应和满足观众欣赏口味的差异和变化。

  2008年,以《超强台风》、《千钧·一发》、《破冰》为代表许多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在观念的主流化、创作的大众化、运作的商业化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是,由于主旋律诉求本身与已经高度市场化的电影发展趋势之间难以完全协调,也由于主旋律创作上还存在一些难以避免或没能避免的题材和主题的局限,加上非商业资助本身所带有的政治要求,都使主旋律电影向大众主流电影靠近的努力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效果。主旋律电影,将来或者主要通过非商业影院的渠道(电视播映、免费公益放映等)进行传播,或者按照市场化方式促使主旋律电影市场化。主旋律的主流化与主流电影的主旋律化,是一个创作的老问题,同时也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新问题。

  2008年典型的“超类型片”就是创造了1500万票房的《李米的猜想》以及《即日启程》等青年导演的影片。中国内地,一直不缺乏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艺术天赋的艺术片导演,但却缺乏具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商业片、类型片导演,愿意和有能力寻求艺术/商业跨界融合的电影创作者数量不多。“超类型”电影,一方面成本低风险小,另一方面,创意含量和创新力度较高,对于青年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一条现实的创作道路。政府和企业的一些青年电影资助计划也应该鲜明地向这类影片倾斜,特别是应该对这类影片的剧本和后期的发行推广进行资助,培养新的电影人才和新的电影类型。

  在主流商业电影以外,2008年仍然出现了少量的艺术电影或作者电影可能获得在主流影院传播的机会。

  但是这种机会往往需要几个条件:第一,进入商业影院传播的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数量一定少数;第二,电影市场越来越大、观众的观影频率越来越高,作者电影的生存空间才会相对扩大。而当整个电影市场的蛋糕不大,就像一块小饼干的时候,市场细分空间不足,很难支撑作者电影的放映;第三,作者电影往往需要依赖全球空间范围,来使小众市场规模化。所以,中国的作者电影,也需要借助和依赖更多的新的媒介传播渠道,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为主流商业影片提供补充。

  2008年,在主流商业电影以外,仍然会有少量的艺术电影或作者电影可能获得在主流影院传播的机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具有国际艺术片市场的支撑的贾樟柯《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国记录”的艺术片品牌。尽管他的影片从演员选择到节奏变化以及元素设计等方面,也在开始悄悄“商业化”,但总体来说,依然保持了“冷”看社会的浩大和变迁,“暖”观小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的纪实风格。梁明导演的《夏天,有风吹过》、青年导演书亚的90分钟影片《车逝》。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大和电影文化的普及,中国电影也将体现更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艺术多样性。由于媒介数字化的发展,作者性的、实验性的影像创作,其实具备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影像的探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是对主流电影文化和艺术的补充,也会为主流电影美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营养。

  当然,国产电影的创作仍然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国产电影整体的创作水平和质量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400多部影片中,叙述完整、形态稳定、品质优良、艺术创新的作品,仍然为数不多。第二,中国电影的类型品种还不够丰富,特别是内地的商业类型片主要集中于喜剧,其他类型基本为香港主导;第三,由于创作时间周期相对比较短,制作经费和条件有限,加上缺乏专业电影体系支撑,中国电影的整体创作质量的制作精良度不够,即便一些比较优秀的影片,也包括大制作影片,在剧作上都仍然不够精细绵密,制作上也常显粗糙将就;第四,由于电影的娱乐功能被不断强化,一些影片在创作上对“娱乐性”的理解过于“狭隘”。拳头、枕头、噱头、名头等,被当作电影娱乐的主要来源。而优秀的主流电影都一再证明,娱乐性不仅在于宣泄也在于净化,不仅在于视听刺激更在于心灵抚慰。健康的娱乐既需要底线也需要教化,其本质是对非社会化情绪的一种社会化疏导。第五,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商业诉求对电影美学的干预越来越明显。“不用最好的只用最好卖的”,成为电影操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市场化意识、国际化视野、艺术创新精神,对时代气质和社会心理的敏锐把握,对艺术与商业、个人性与大众性的理性平衡,对电影生产规律与电影创作规律的相互尊重,将推动中国电影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探索中国主流电影的价值体系和艺术体系,丰富和更新电影类型和电影技巧,充分发挥电影影像与其他媒介相区别的时空优势和视听特点,提高电影故事和电影叙述的硬度、强度和差异性,应对和抚慰共同的人性创伤和社会焦虑,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体验,将是中国电影艺术美学所面临的新的时代使命。

  在全年12部票房过亿的中外影片中,国产电影占了9部。这一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几乎是前6年的总和,而票房超过2000万的国产电影也创记录地达到了20部。国产主流电影群正在形成,主流电影的美学特征也日益鲜明: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