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洋
“35%政策”的消息一出,北京市属院团的第一反应是削减开支。北京京剧院添置服装时,只保留角儿的预算,龙套的服装暂且用旧的。北京交响乐团原本打算一气儿更换数件乐器,现在决定分批分期进行。
好像,没有院团要立刻招聘市场营销人员。
节流当然重要,但是有没有想过如何开源呢?目前,北京无论国有院团还是民营演出团,在应对市场方面似乎准备不足。经营思路陈旧、经营人才缺乏是最紧迫的问题。
以票房收入最好的北京京剧院(去年演出收入1700万元,在全国京剧院中独占鳌头)为例,全院只有两个专门的营销人员,开拓市场基本都靠各团团长的个人关系网。这样做虽然利用了先天优势,但却极大分散了团长的艺术创作精力,这种原始农耕式的营销方法也使得市场版图相对局限,后劲不足。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等商演场次很少,市场仅靠一批圈内老观众支撑。即便是民营演出团的代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也无专门市场营销人员,他们认定了自己主攻高端客户群,就安排了七八个行政人员兼职负责市场,但尚未真正开发出固定观众群。
而日本最著名的四季剧团能取得每年20亿元人民币的演出收入,除了精美的作品外,还有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和营销手段。光是专门受理电话订票的就有约30人,同时还有200多条自动语音电话售票线路,为日本各地观众服务。四季剧团早已开设网上订票、手机订票等多种方式。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方式选择座位,像买电影票一样方便。
四季剧团一直实行低票价,主攻日本平民阶层。剧团还针对家庭妇女群体(白天场次的主要客户群)创造出一个概念:穿上漂亮衣服去看一次音乐剧,是这一天最享受的事情。该团每年还举办大量儿童公益专场,这些孩子长大后又成为音乐剧市场的主要购买者。
这些被其他行业广泛使用的市场推广方式、方便快捷的售票途径,其实也是北京年轻人最熟悉的消费途径,却很少被北京的艺术院团使用。市场不够好,是该怨观众不识货,还是院团的功课没做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