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2009,乙丑年。我在用键盘对着显示屏敲字,轻轻点动鼠标,下面蓝色的栏目框标着新浪跟一堆网站的名字。随手打开一个,就是铺天盖地的新闻,时政的,娱乐的,体育的,包括星座,只有没想到的东西,没有看不到的内容。
这是本世纪第一个乙丑年某个夜晚的工作状态。
鄙人不才,属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人物,扛不了大包,下不了田地,只能靠敲字维生。
虽说上个乙丑年还没有我,但同为靠字谋生的祖父已经开始了伏案的生涯。尽管斯人已去,但从一些家庭的对话中,大致能勾勒出60年前文字工作者的状态。
已是大不同。
谋生之术尚且如此,何况在大多数人生活里不会占太多比重的娱乐。从扭进北京上海的秧歌,到如今遍地开花的选秀。回眸轻望,早已物是人非。
粉色的理想主义:
建国初期——文革前
在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的今天,当年的“上海电影人南下”已经不再是电影史教科书上过于专业的词汇。但凡评论能进大陆院线的香港电影,如果不提“上海电影人南下”大约都会让人觉得语乏。
尽管邵氏兄弟他们南下有各自的理由,但想来都是为了某种理想主义。
一如后来留下的赵丹他们。
因为理想,从40年代开始延安就成了大批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圣地。他们带到延安的不止是救国的热情,还有交际舞这样的新潮。延河畔,窑洞旁,几乎每周都会有青年男女甚至是高级领导人在那里翩翩起舞。而这些舞步和秧歌一起一直走进了50年代。
除了舞蹈,那个年代的中国电影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留守的电影人不再把目光局限于上海那一个城市的得失,自觉不自觉的把更多的视觉刺激拍进了镜头。尽管少了些情调,但对于当时许多连字都不认识的观众来说,枪战场面带来的视觉冲击比在南方小城里几个人纠结感情要痛快的多。
而且在那个年代,看电影也不再是大城市里部分人群的专利。那时的也渐渐从娱乐产品慢慢担负起宣传了的责任,有了一定的政府行为,所以那时人们可以在俱乐部里看电影,在田间地头看电影,在任何一个需要电影的地方看到电影。现在想想那时人看电影的频率大约比现在会高出许多。
虽然那个年代是红色政权刚刚建立,但因为百花齐放的政策,在娱乐方面,多少有一抹美丽的粉色在那里盛开。
火红的年代:
文革期间
现在大家都习惯把那个年代简称为“文革”,但谁又能忘记它的全称是“文化大革命”。
首先被革命的就是“文化”,从批判《海瑞罢官》开始,一幕幕民族的悲剧成为几代人不能忘却的伤疤。
诚然是悲剧,人性中最卑劣的部分被无限的放大。狂热,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也许在那个年代人性中的卑劣压制了美好,但人性中对艺术的追求却是无法被泯灭的。尽管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可是唱歌,跳舞,绘画,雕塑,这些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依旧有着独特的释放渠道。
样板戏,忠字舞,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但也正是有了这些释放的渠道,才不至于让每一个人被压抑到疯狂。
那首《远方的大雁》成就了夏雨威尼斯影帝的荣耀。电影人集体失语的情况下,《红色娘子军》成为他们展示才华不多的机会。安东尼奥尼的镜头里北京的阳光带着慵懒的温和,新影厂的纪录片却是蔘人的大红配大绿。
黑白的色彩
80年代
其实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一个问题,《加里森敢死队》究竟是一部黑白电视剧还是因为当时只有黑白电视机的缘故。同样的疑问也发生在《大西洋底来人》跟当年央视引进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身上。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从来没有经历过一部黑白电视机引来几十人围观的场面。但幼时对影像的记忆却大多都是黑白。
后来知道《红高粱》是1987年的电影,但露天电影院里只有黑白的老片跟数不尽的蚊虫。
可能是记忆出现了偏差,因为脑海中的春晚都是彩色,包括那首《我的中国心》。尽管从逻辑上而言,那时家里明明只有黑白的电视机。
也因为电视机的普及,中国人的娱乐方式开始变的私密,而私密的产生是因为有了多元的选择。
尽管崔健没有上过春晚,但在中国大地,摇滚已经有了萌芽。牛仔裤早就不是新鲜玩意,《站台》的开篇就是父亲质疑喇叭裤能否蹲下的故事。
那是一个为声音疯狂的年代,官方电台里充斥着李谷一跟姜昆马季,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有邓丽君甜美的声音相随。
多彩的疯狂
90年代
本世纪初,编辑一条“郭富城当选年度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稿件时用上了“四大天王”这个名词。结果被主编骂了一顿,理由是“四大天王”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这么讲怎么吸引人去看。
当时很委屈,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四大天王”似乎还是刚刚过去不久的事情。
明信片肯定不是90年代才出现的事物,但可以肯定的是,90年代是明星明信片最疯狂的时候。
人生第一张明信片送给了一位当时很好的朋友,上面印着“小虎队”的合影。而收到的第一张明信片则是“四大天王”的集体照。
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大约是过了很久才知道小虎队解散的消息。根本无法想象,明明头天晚上还在电视台看到有人点播小虎队的歌曲,怎么能因为乖乖虎要去当兵而解散了呢。直到又过了几年听到那首《祝你一路顺风》才敢确信,小虎队真的没了。
但那时已经过了小虎队的年代,四大天王,张国荣,齐秦,范晓萱轮番占领明信片跟学生用品的图像,电视台里被点播的歌曲也经历了《青苹果乐园》《风继续吹》到《红尘滚滚》《我想有个家》。
这是能记住的,还有没记住的。例如街边那个录像厅。
完全忘记那个录像厅是什么时候开的,只知道那个老板住在我家楼上。每次经过的时候,都会瞟上一眼水牌上的片名。开始只是纯粹的片名,后来渐渐多了些形容词。用的最多的那个词是“香港武打片”。
至今仍在遗憾,因为那时身边的人一直在教导我,录像厅不是什么好人去的地方,所以就算每天都要经过,但从没有一次想过要迈进那个大门。
这个事情的影响就是我对那个年代只有两次影像的记忆,一个是《大决战》一个是《花样年华》……
蓝色的e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
本人第一个Q号是7位,尽管已经被盗了,但我并没有那么的心疼。因为仅仅是错过了一个星期,本来可以是6位甚至更少的数字。
网络对我第一影响就是去办了身份证,虽说早就应该办了,但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让身份证没有更多的用途。直到学会翘课去网吧。
那时的网吧最常用的语言就是“老板,掉线了”,最常态的姿势就是所有人低着头在键盘上寻找怎么打字。网络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至多算一个更大的游戏机。
然后就有了“今何在”有了“宁财神”“榕树下”“西祠胡同”。那是一个才情的年代,打上几句让人看不懂的话甚至说上一句“我希望是一万年”就能在Q上钓到一只男性恐龙。同龄的美女还没学会上网,大龄的阿姨更不知道网络为何物。
所以当木子美出现的时候还顶着“美女作家”的光环,所以当芙蓉姐姐大秀S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吐出来。
再之后就是才情的堕落,恶搞的开始。尽管还没喊出“纯爷们”的口号,但已经开始有了“炒作”的说法。
天仙妹妹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叫做“娱乐公关”。在资讯铺天盖地的年代,只有创意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于是越来越多的创意被策划出来,于是越来越多的“娱乐公关”被发布到各大网站还有论坛。5毛早就成了历史,在通货膨胀的今天,再抠门的老板也知道找人用马甲写上几十个字得破费红色的人民币,而如果加上贴图,或者喊出“纯爷们”的口号恐怕还得用上电子汇款。
好像微软IE7.0的颜色就比之前蓝的更深,一如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被网络绑架的娱乐已经不再是浅蓝色的开放,渐渐变成一潭很深的水…… 张文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