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骏
7月末上映的《麦兜响当当》是麦兜系列动画电影的第四部,在秉承此前温情、搞笑风格的同时,这一集的故事离开了香港,好不容易盼到暑假的麦兜被妈妈送上了武当学功夫。与3年前《春田花花幼稚园》在内地票房的寡淡不同,这一次的麦兜在内地的票房已直逼5000万人民币,这无疑让很多在产业边缘的小型动漫工作室有了盼头。
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为主要出品方的《麦兜响当当》,在7月24日首映日便一票难求。公映至今不过两周时间,据SMG影视剧中心营运部有关人员介绍,其票房已经接近5000万人民币,而它的总投资不过1500万港元。
麦兜带来的振奋
这让很多人感到振奋,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暑期档,能从《变形金刚2》、《冰川时代3》等进口动漫大片中厮杀出来,无论如何都已经构成了一个现象。
“这说明国产动漫电影是可以获得成功的。”SMG影视剧中心营运部企划唐虞说。她经历过2004年国产动漫连续剧“论斤卖”的糟糕年景。那会儿,国产动漫电视剧的行价低廉到无法想象。央视正规一些,顶多也就是一分钟片子500元的价格。更多的地方电视台都是整体购进,2万块买下整部片子。甚至不给钱,只给一些贴片广告时段,让动漫公司自己卖掉广告时段换钱。回首2004年,也就是不远的事情,《麦兜响当当》的票房让人顿生恍若隔世之感。
这部片子如今让整个动漫产业的业内人士都看到了曙光。杨珺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的专业人士,她认为《麦兜》的成功不是偶然,之前的铺垫是《喜洋洋和灰太狼》。在没有普遍关注的情况下,这部投资仅为1500万港元的动漫电影,收获过亿元的票房。它引起了专业领域和普通观众对于国产动漫的共同关注,为《麦兜》的巨大成功创造了条件。
缺的还是创意人才
动漫工作室的唐量和两个伙伴也找到了继续支撑下去的动力。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们凑了几万块钱,租用了一套普通民房。两台笔记本电脑和两台用于动画制作的专业电脑,一个电视制作的监视器,几张桌椅和一个沙发,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室。
3年来,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一些企业宣传片、电视广告后期制作。雄心勃勃的动漫计划,只是在两个企业的宣传片里添加了一些卡通的元素。“一直在跟人家谈合作。有时候是人家出剧本,我们负责制作。有时候是人家有资金在找动漫项目。”唐量说,阴差阳错,每次合作都差一点就成,三个人几乎决定要放弃了。
杨珺说,文化部2007年曾经公布了一个并不算精确的数字,全国范围内动漫公司大约有5000家。而文化部预测,在未来的三五年内,动漫产业应该有上千亿元的可发展空间。
作为SMG的企划,唐虞经常接到一些年轻人的电话,他们往往是做了一分钟的样片,来找SMG的投资。就总体的技术水准而言,唐虞认为国内的动漫公司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在各类交易会上,都能看到做得很不错的样片。但是,创意方面依然有一些欠缺。
“中国的动漫产业缺的就是人才。”杨珺对此有相同的看法。动漫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上再成熟,都无法成就一部优秀的动漫大片。她认为,虽然国内现在有一大批的大专院校开设了动漫专业,但是所培养的人才依然是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而不是“艺术上的”人才。
不可参考的成功
在上海,几年里落成了许多创意产业园区,无不将动漫基地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要素,但在动漫基地的金字招牌下,要么园区内动漫公司寥寥无几,要么经营惨淡。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金德龙今年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中国有85%的动漫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制造出麦兜的麦家碧夫妇的工作室,是大多数动漫人不可企及的。
这个数据十分残酷地将业界的憧憬和严峻的现实联系在了一起。《喜洋洋和灰太狼》以及《麦兜》的成功模式,并非可以复制。SMG影视剧中心主任、《麦兜响当当》总策划杨文红将《麦兜》的成功归结为选材的准确、营销的先进理念、以及科学的流程管理。
但在更多人看来,除了这几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SMG在推广上拥有先天的优势,它能够整合优势资源,开动旗下的电视宣传机器。长三角地区的电视观众都会发现,在“麦兜”推广最火热的阶段,几乎每一档SMG旗下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中,都会出现麦兜的形象。
还有一点很重要。《麦兜》的成功,并不能完全视作内地动漫产业的成功。《麦兜》系列的前两部影片在香港和内地的盗版市场影响巨大,成为《麦兜响当当》成功的基础。并且,它的创意、制作和先期市场预热都在香港完成。
《麦兜》的成功,对于杨珺来说,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动漫影片其实可以像通常的大片那样进行宣传。《麦兜》的推广活动,在全国近十个重点城市中引起轰动。它按照不同地域进行策划,在四川成立基金帮助有艺术梦想的儿童,在全国影院进行抽奖,让中奖的观众像麦兜一样实现去马尔代夫的愿望。几乎在每一个电影院里,麦兜的大幅海报和卡通人偶都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