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析:深圳戏院咋不演“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5日11:08  深圳商报
分析:深圳戏院咋不演“戏”?(图)

朱锐/图

分析:深圳戏院咋不演“戏”?(图)

深圳戏院如今的位置有点“尴尬”

分析:深圳戏院咋不演“戏”?(图)

深圳戏院的招牌不下五块,也体现出“地盘”分割的一种焦虑

  一直以为深圳戏院只是个看电影的地方,忽略了名字中的一个“戏”字。实际上,戏院是深圳最早的演出剧场。

  沿着东门步行街往里走,走过太阳广场,直抵横向交接的新园路,街口新园路1号就是深圳戏院。站在步行街上可眺望到深圳戏院的招牌,蓝玻璃上,被岁月消蚀了光彩的四个镀金字,不起眼地陷在上下霓虹璀璨的招贴里。过马路趋前近观,售票处贴着花花绿绿的电影海报,正上映《哈利·波特6》。随意截住步行街上来来往往的青年男女打听,大家的说词几乎一致,“深圳戏院嘛,真不晓得是做啥的,逛街睇见了才知道,不过很少在那里看电影。”

  对于大多数深圳人或近年来的新移民来说,深圳戏院就像繁华都市的后窗风景,正渐行渐远,但是对深圳的戏剧人而言,却承载了深厚的感情,或许还有新的梦想。

  有人说,以东门商业圈为中心的周边,并没有好的剧院,戏院的功能其实并不会过时。是年华老去、寂寂无声还是昔日重来、返老还童?这是个问题。

  现状

  增设电影厅也观者寥寥

  “后来的都比先来的强”,一句话,旧不如新。深圳戏院副总经理、演出总监李宝龙道出的或许是剧场建设发展的常规。曾经在上世纪,深圳戏院是红红火火的。如今的演出市场也因为深圳大剧院、保利剧院、华夏艺术中心等加入形成竞争,戏院曾经的优势随着城市发展渐渐消逝。

  戏院的改建大概也是出于在商业街上聚拢人气的考虑。李宝龙说,大家都知道常州商业街的影院是全国最早开小厅的,循环放映,火得不得了。改建后的戏院缩小了剧场,座位只保留到700多个,功能由单一演出场所扩展为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多功能场地,增设了电影放映的小厅。然而,来这看电影的人却也很少。

  上午十点半,售票窗里空空无人,当天上映的有《哈利·波特6》、《头七》,票价有30元的,有20元的。问及票房如何,李宝龙说,人很少。东门步行街上的太阳广场有数码影城,逛东门的白领看电影自然会选择去那。

  深圳戏院被挤到了市场的角落,从它的地理位置和外观也可窥一斑。戏院与中海商城合为一幢建筑,戏院西踞呈犄角之势,于是正面、侧面、纵横的招牌便不下五块,实在令人感觉“挤”得慌。如果说招牌的数量起的是强调作用,倒不如说是“地盘”分割体现出的一种焦虑。实际上戏院也只是将售票口开在临街一角,一楼余者皆为商铺与店面。商城内有窄扶梯直上三楼的影视厅,而去剧场则需绕过票房,大楼侧面有阶梯通往三楼。难怪戏院老职工陈伟荣会将戏院架构表述为“悬空”,特别是剧场所在也无任何标识,外人初来还真有点摸不清门道。

  困境

  剧场没法靠演出生存

  剧场部办公室的小黑板上,写着“某某公司租场一天开演讲会”字样。租场目前是戏院的主要经营来源之一。一些诸如环球旅游小姐大赛、国际职业模特大赛等赛事及颁奖典礼都选择戏院作为举办地,上个月刚结束“青少年艺术展示大赛”,这个月又开始了“亚洲之星青少年艺术大赛”。而演出则以儿童剧唱主角,每年的4月初至6月是戏院儿童剧雷打不动的“演出季”,已持续有十年,今年刚演过《绿野仙踪》《小红帽》。李宝龙介绍,戏院一直走的是大众化的低价路线,针对中小学校,最高票价不超过50元,“不像现如今一般演出的票价最低都是上百元”。

  除了儿童剧,戏院演出可谓门庭冷落,原因何在?一方面固然是演出市场竞争激烈,除大剧院、华夏艺术中心、少年宫剧场都大打“戏”牌,不断拓展戏剧市场外,2006年又增加了保利剧院。另一方面戏院的自身发展也是一大因素,除规模、环境、舞台设施等外,交通、停车不便也是重要原因。

  从经济的角度看,李宝龙的说法是,现在的剧场没有哪一家能仅靠演出生存,这笔经济账很容易算,一些大的剧场开一天,光是电费、人工的开支就是不小的一笔数目。据他所知,例如上海大剧院,外表光鲜,实际早已入不敷出。

  蜕变

  经历痛苦才有梦的实现

  深圳人的看戏史始于深圳戏院。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在1987年随一个摄影组第一次来到深圳,见到深圳戏院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深圳也有戏院,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文化沙漠”啊,这也是她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到过深圳的朋友们的一个共同观感。1992年,从容来到深圳工作,那时戏院给她的感觉是周边没有那么多商铺,戏剧氛围浓厚,北京人艺的《古玩》、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好几个话剧都来此演出,且场场爆满。

  2004年深圳市剧协推出小剧场话剧《网恋·COM》,在深圳戏院连演五场,此外还有深大的胖鸟剧社也先后在戏院租场演出过。李宝龙还是一句老话,话剧在深圳欣赏面太窄,还是没有形成气候。而对一直不懈努力的深圳市剧协来说,可选择的地方多了,且由最初的罗湖向福田转移。剧协自2006年在政府部门赞助下开始推出的一个新戏剧项目“创意剧场”,每年年底的活动都放在少年宫剧场及音乐厅举行。

  深圳民间戏剧人华翔一直在探索如何走出一条本土话剧市场化的新路,几年前他成立了话剧社,开始自己排戏。但是演出场地始终是个不小的开支,他认为一个剧社的成长关键在于要扎根一个剧院,有如建立“根据地”,这样才能够根据剧院地域文化、观众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设计剧目,细分市场。他曾经希望能以深圳戏院为据点,创作一台类似“东门故事”的歌舞剧或短剧,体现东门商业圈文化,每周演两场,然而与戏院方面“谈不拢价格”。华翔说,戏院当然有生存的现实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但是不光文化,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培植成长的时间,这需要政府和企业有长远眼光,东门商业圈一天有着上百万人次的流量,如果有精彩的剧目,何愁没有观众,而“东门故事”若成长为戏院的经典驻场戏,反过来又会成为东门一“景”,促进商业圈的兴旺。

  从容说,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圳戏院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它的重新改造、调整也是必要的,她期待戏院的返老还童。 刘 瑜/文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