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首次试播,标志着新中国电视的诞生。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本土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已经步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如今,中国有约二千个电视频道,电视机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观众日收看电视在3小时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电视大国。
生活“至爱” 风貌独特
中国人真正实现电视梦,是从改革开放时开始的。居住在上海市宝山区的汤润霞,老家在湖南西部的一个小县城,刚过而立之年的她还清楚地记得儿时看《霍元甲》《花仙子》《三千里寻母记》时兴奋的感受。如今,汤润霞的上海家中有了两台电视机,其中一台还是高清投影电视机。从《渴望》到《北京人在纽约》,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我的兄弟叫顺溜》,几乎每一部优秀电视剧与观众见面,都会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而电视台作为新闻媒体在激浊扬清,鞭挞丑恶,讴歌光明上起到的独特作用,更是使中国电视观众对舆论监督有了全新的认识。
据国家广电总局2008年统计,中国生产的电视剧,一年是14500多集,增速居世界第一。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说,中国电视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始终坚持与民族固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电视的独特风貌。
湖南卫视 改革先驱
虽然中国电视观众基数巨大、电视机的拥有量也是世界第一,但中国的电视台长期“千台一面”,说教有余而轻松不足,电视观众深切期盼电视台能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位居内陆省份的湖南卫视,出人意料地引发了中国电视的改革大潮。
现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的魏文彬曾经在湖南省广电局局长的岗位上干了10余年。这位以改革创新著称的“电视湘军”主帅至今难以忘怀1991年在湘西怀化一个吊角楼山寨看到令人震撼的一幕:当天夜晚的山寨寒风凛冽,麻石小街上站满了淳朴的乡民,这些人聚在一起,并非举行隆重的节庆,而是看电视。魏文彬回忆说:“我看到小小黑白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是湖南电视台一个空洞而苍白的专题片,节目水平很低,故作姿态,无病呻吟,看得我的脸阵阵发热。我在那里转来转去,恨不得冲上去,将那台电视机砸掉。”
现在,魏文彬感受更多的是欣慰。从“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从天天播放猪饲料广告到与国际知名媒介集团结盟,魏文彬和他的团队十几年来在地方广电传媒领域发动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使得湖南电视几度引领中国电视节目的大众化潮流,强化和推进了中国电视荧屏的亲民色彩。
竞争激烈 征程艰险
无论怎样改革,广告收入始终是电视台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参桂补酒”广告,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条电视广告。当时有香港媒体评论说:“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
当前,各家电视台之间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湖南卫视锐意改革的背后,是中国电视媒体在市场经济中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海外电视剧的“入侵”更是令内地电视人如坐针毡。自上个世纪80年代内地荧屏开始播放西方电视剧后,便掀起了一阵阵的“欧美风”和“日韩风”,韩剧的盛行更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我们国内拍摄的电视剧,虽然已经按照市场化模式操作,但是喜欢跟风,哪种题材播火了,哪里就会一拥而上,一会儿是反腐剧,一会儿是帝王戏,即使拍个情感剧,也只是紧紧抓住噱头和卖点。中国电视如何走国际化、市场化和品牌化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华社记者 明星(新华社供晚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