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国家大剧院就像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用明晃晃大钢罩扣住的西式大餐,在罩子没有掀开之前,所有人都对罩在里面的美味充满好奇与遐想,而“谜底”揭开后,人们最关注的便是味道了。如今,国家大剧院已经对外开放两年时间,进入国家大剧院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从“看房子”向“赏艺术”的方向转变,国家大剧院这道“艺术大餐”究竟味道如何?是如何烹调出来的?当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两年来第一次和记者畅聊时,所有疑问都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票房两年六亿多
和陈平院长聊天,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他超强的记忆力,特别是数字。从两年国家大剧院共演出2417场,迎来中外艺术家57310人次,共有383.6万人次的观众和游客走进大剧院,到大剧院23间琴房、90部电梯、3631个门、196个卫生间、6500多个标识系统……说到国家大剧院两年的总票房,陈平院长心中的小账本算得就更清楚了,“大剧院两年的票房是6个多亿,仅2008年3.1亿票房就占全市总票房的51.2%。”
也许有人会说,国家大剧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各方面都占了先机。对此,陈平院长又拿出了一组数字,去年一年国家大剧院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开支、艺术教育、媒体宣传、举办展览、剧目生产、公益演出等开支就达到4.2亿,今年是4.6亿,而国家仅补助不到30%。“感谢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大剧院确实拥有全中国最好的、全世界一流的设施,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大剧院的开支是任何剧场无法想象的,很多人一开始都觉得大剧院一定赔,但是第一年我们就做到了收支平衡”。
剧院不是剧场
这的确是令人惊奇的事情,国家大剧院这么大一个盘子是怎么被玩转的呢?答案有一部分就藏在陈平院长的随身小本子上。做笔记是陈平院长多年的习惯,在他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很多他平时思考的结晶,最神奇的是他总是能从厚厚的本子中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认为大剧院的发展没走弯路,大剧院开业之初,曾有人建议他赶紧都租出去,但他坚持剧院和剧场有别的观念,剧院获取的是票房,剧场获取的是场租。如果都靠租场地,去年只有5000多万收入,而水电等基础开支就1.8亿,即使把国家补助的1.2亿和5000万场租都拿出去还是亏,更别提制作剧目、办展览和公益演出了。
假唱假团没门儿
上演高水准的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是大剧院在节目上的重要定位,两年来让陈平院长比较自豪的是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从来没出现过假唱,也没有出现过名不副实的 “假团”。陈平院长还要特别感谢陈佐湟、赵汝蘅和徐晓钟三位艺术总监,“价钱他们不管,他们管的是水准,名团名指挥来了还必须得看你演什么,所以陈佐湟经常较真较在曲目上,赵汝蘅天天较真较在演员上,美国ABT芭蕾舞团这次来9位主演,为什么?谈判磨出来的”。
在陈院长心中,文化和娱乐是截然分开的,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是绝不让步的,哪怕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大剧院的场地确实很有吸引力,很多人想在这里举办演出和活动,但大剧院是有自己的品牌定位的,因此我们谢绝了环球小姐大赛、娱乐盛典这样的演出要求。”
一份合同成行业样板
与世界上众多拥有百年历史的知名剧院相比,大剧院还是个“孩子”,但大剧院并没有以孩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用陈平院长的话说“想和别人一起玩丢手绢,前提是人家得跟你手拉手”。去年大剧院举办了世界著名歌剧院院长会议,代表们对大剧院管理专业化给予高度赞赏。
这一切做起来非常不易,大到对外谈判,小到一纸合同。“今年大剧院举办了一个世界演出公司经理人的会议,代理马友友演出的公司表示因为我们的一份合同对大剧院刮目相看,那次我们演出部给他们一份英文演出合同,他们看了这个合同以后全公司传阅,因为他们从没有看到过这么专业的合同”。正是如此大剧院两年来迎来了45个国家的11000多名艺术家。现在国家大剧院2010年的节目全部排完了,已经在谈2013年的,“时间越提前我们越主动”。
好观众是“熏”出来的
陈平院长常把感谢观众挂在嘴边,他常提到一串数字“400元×1000人≠1000元×400人”,他的意思是大剧院要做到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在大剧院里为观众着想的细节很多,比如每场演出提供免费的环保节目单页,印制漫画剧场礼仪口袋书等。
对于很多人抱怨剧场内观赏秩序差,陈院长反而觉得不该完全责备观众,“我们的观众是听着胡琴长大的,西方观众是听着交响乐长大的,反应能一样吗?现在大剧院的观赏秩序、环境、全都有好转。观赏文化是需要熏陶的,也许有些参观大剧院的人开始会大声喧哗、不懂规矩,但他们可能就是大剧院未来的忠实观众”。 本报记者罗颖WJ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