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媒体成长:三网融合十年一剑 锋芒何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0日12:00  人民日报
新媒体成长:三网融合十年一剑锋芒何如

插画:李瑞宁

  三网融合为普通大众开启了全新的数字化生活体验。消费者的需求有如“渔夫和金鱼”童话中那个老太婆一样变化多端。三网融合可能成为那条神奇的金鱼吗?

  3月24日,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文斌透露,中国网络电视台已经获得国内第一张“互联网电视牌照”。而后获得牌照的还有上海文广等。

  而备受关注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在本月有了眉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和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局长张海涛分别表示,试点方案预计5月出台,6月启动。

  中国的三网融合,正在大跨步推进之中。

  其实,三网融合,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鲜词,自上世纪末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局部尝试,直到今年的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才获得突破,有了“加快推进”的时间表。此后在全国人大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年磨一剑”——有人如是形容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如今,剑将出鞘,其锋芒将会如何?

  就此相关话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陈金桥接受了本报专访。

  三网融合开启

  全新数字生活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三网融合的概念是怎样的?

  陈金桥:对于三网融合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层面是业务融合,即“一网三用”,就是不管哪家企业都可以用一张网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第二个层面是终端融合,即所有的功能都可以整合在一个终端产品中。

  第三个层面是网络融合,即“三网合一”,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初期彼此共享资源,未来在物理设施层面实现深度融合。

  从各国情况来看,往往是终端融合带动业务融合,最后推动网络融合。 

  记者:那么,三网融合会给相关行业带来什么影响,给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陈金桥: 对于产业来讲,首先是新兴业务的崛起,比如视频业务、移动多媒体等。接着,融合性终端和融合性设备的软件供应商和系统供应商将迎来商机。当然,终端产品制造商也有更多机会。

  对社会来讲,三网融合为普通大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活体验。

  第一,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三网融合首先会增加用户选择权,同时,有望带来服务品质的提升和相关资费的降低。

  第二,三网融合为不同的年龄、文化、职业层次的人群提供了便捷的相互进入的方式。举例来说,老年人比较喜欢看电视,但对电脑的操作不熟练,三网融合以后,通过机顶盒、液晶电视屏幕和遥控器来进行网络接入,有利于老年人融入这个网络社会。同时,还会催生个性化的互联网。

  第三,三网融合将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生活内容,如智能交通,移动金融,智能家居、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电子政务等。

  三网融合,其本质是适应技术变革和生产力的要求,做出产业运行和管理体制上重大调整。所以,创新是三网融合的灵魂。这个市场如果没有新的产品、新的终端、新的业务、新的服务模式、新的商务模式,要让消费者接受是不可能的。而这些创新反过来也将促进其他领域的创新,包括传播方式、娱乐方式、工作方式、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方式等。    

  试点推进需要

  政府的智慧 

  记者:从今年到2012年是三网融合的试点年,试点工作推进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三网融合的进展情况。目前,试点准备工作进展如何?

  陈金桥:目前,工信部和广电总局正各自准备,制定相应方案。双方都已对外透露了大致日程表。这个启动是同时启动还是各自有启动时间,试点城市是共同选择,还是各自选择,恐怕需要等到协调会议才可以定。

  关于试点,我认为,不同区域要探索不同模式,侧重于做增量市场。此外,选择试点,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选中地域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力,地域要有旺盛的需求。

  记者:如何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实现,您有何建议?

  陈金桥: 第一个阶段是加强外部合作,彼此通过谈判、协商、政策上的衔接来推动这个市场和产业的进步,满足消费者需求。未来可能把外部合作内部化,此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融合机构来统一部署。

  有几项工作要做好:第一,市场准入,不要各唱各的经;第二做好指导工作,因为广电进入电信市场,电信进入广电市场可能都有不适应环境的地方;第三,不要让技术标准、安全规范阻碍市场合作与竞争;第四,做好法律完善和配套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在技术标准方面,需要特别强调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要有自己的产业核心力量,争取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