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企业家:商业片之王冯小刚与王中军(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1日21:38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中国企业家:商业片之王冯小刚与王中军(4)

《中国企业家》杂志封面

  当年“好梦公司”时期的冯小刚是个文艺青年,“爱笑,好激动,有点狂躁,还吃素”,他唱起卡拉OK来很动情,音很准。他的画以风景为主,但是格调很忧郁。他热爱战争片和黑帮片,喜欢既暴力又感伤的《美国往事》。总之,在王刚看来,他是一个骨子里喜欢悲情的艺术亡命徒,一心想要往艺术导演的路上走。

  “冯小刚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充满商业头脑的、一心想着在商业上如何成功的人,中国出现贺岁片实际上是资本的力量。”

  转折点发生在1993年。1993年1月5日,广电部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被电影行业称之为“三号文件”改变了四十年来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电影票价要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发展的分水岭。”高军说,“这之后,才有了每年的进口分账大片,才有了贺岁片,才有了后来的民营电影公司。”

  冯小刚后来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写道:“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奇迹般地堆起票房金山……”1997年12月底,《甲方乙方》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票房3300万,中国第一部本土贺岁喜剧影片的诞生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冯小刚的诞生。

  高军还记得,《甲方乙方》在新影联试映时,工作人员疏忽导致声画不对位,“当时冯小刚马上就哭了,可见那个时候,市场的认可对他来说有多重要。从那时候起,他就是一个有市场忠诚度的导演了,也奠定了他中国贺岁片导演第一人的地位。”

  《甲方乙方》成功了,冯小刚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他想把“好梦公司”继续做下去。但王朔去了美国,彭晓林退出,“好梦公司”其实就剩他一个光杆司令了。冯小刚邀请王刚来做总经理。王刚拒绝了,他告诉冯小刚:“你不需要自己做公司,全中国老百姓的钱都是你的。”

  遇到王中军,冯最终获得了商业上的救赎。

  冯小刚+华谊:中国商业片之王

  《集结号》之后,冯小刚彻底自信了,他再也不焦虑了。现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坐稳中国商业片之王的位置

  1999年,《没完没了》落幕之后,有一天,冯小刚找到紫禁城总经理张和平,说华谊兄弟出一年400万请他。“如果能和我们这边合作,我还是愿意跟这边合作,因为这边毕竟是我的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由于是一家国企,后者无能为力。

  当时的华谊不过是个广告公司,不论发行、营销还是制作资源,和紫禁城或者北影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不过,这是一家有体制优势和市场意识的新公司。“在华谊前后,也有很多公司业绩很厉害,比如做《红粉》和《秦颂》的大洋影业,当时很牛的。可是后来,它们都消失了。前一段还有人告诉我,在香港看到以前大洋的老板,开着一辆旧夏利车。电影投资是个很残酷的行业,华谊能留下来,因为它是一家商人气质很浓的公司—商业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比较诚信、不感情用事。”高军说。

  冯小刚顺理成章地去了华谊。2000年,在拍摄《一声叹息》的时候,王中军用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把这种合作关系固定了下来。

  随着华谊越做越大,王中军和冯小刚的合作默契也越来越强。他说:“《集结号》之后一定跟着一个喜剧,这个都不用商量,肯定是这样的。喜剧之后再要什么样的?我们拿5个本子出来,大家一起商量一起挑。我和小刚早就有一个不成文的协议,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

  王中军说的是《非诚勿扰》及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及之后的《非诚勿扰2》。他承认,影片立项和预算控制是以制片人为主的。“以《唐山大地震》为例,本来到一半冯小刚不想拍了,觉得很绝望,怎么可能拍得过5·12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呀?这时候我不能逼他,我得找人帮他完善剧本,等到都弄好了,再来叫他看,这时候他状态也好了,就能继续走下去。这片子我就给了1亿多的预算,你说震5分钟和10分钟有本质区别吗?没有。”

  他俩当然有过争执,最著名的就是《非诚勿扰》里出现的银行卡特写就让冯小刚拍了桌子,摔了一个茶杯。不过,招商银行(14.52,-0.02,-0.14%)曾经为华谊拍摄《集结号》提供了5000万元的贷款,所以这事最后冯也妥协了。在冯氏电影中,单片植入广告以10个为限。王中军说:“他具备这个魅力啊!别人你想植入也没有这么多客户啊。这个跟导演创作肯定是有矛盾的,但是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冯小刚自己也说:“没有植入广告,片子不挣钱,制片人就不会投资拍《可可西里》、《卡拉是条狗》这样的片子,市场就不会有良性循环。”

  十几年来,王冯组合的唯一一次市场险情出现在《集结号》。当时,影片拍摄过程十分辛苦,冯小刚撂话说:“谁再拍战争片谁就不是人。”初剪片出来以后,冯小刚和王中军都跟媒体说过“认赔30%”这样的话。在高军的记忆里,这是冯小刚多年来唯一一次“认”。

  后来,得到新影联300万追加投资和院线支持,《集结号》作为一部没有明星的非喜剧影片,票房达到2.7亿元人民币。“那之后,冯小刚彻底自信了,他再也不焦虑了。早年间,我看他哭过,消沉过,但是现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坐稳中国商业片之王的位置。”高军说,“他的片子要再在市场上失败,几率很低,基本上他通过赞助和植入广告就能收回成本。今后,冯小刚的变数在于,他作为一个导演追求艺术突破的风险,比如《温故1942》、《歌声离我远去》,再一个就是他的身体不好。”

  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之后,也许有人会回忆起“好梦公司”。假使当年冯小刚坚持把它做下去,它会和华谊兄弟一样融资、扩张、最后上市吗?

  冯小刚谦逊地说不能。王中军直接说,“一个再牛气的导演变成一个独立的IPO公司基本上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很难。一帮搞艺术的人在一起,不容易成事。”王冉说,“不论杨澜、赵本山、姚明、科比、斯皮尔伯格,艺术家出来做公司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是一家公司的精神领袖、品牌气质的代言人,但是运营和投资都专业团队管理。或者你想介入得更深,你一定要找一个跟自己互补的合伙人或者团队合作。无论如何,过分强调个人品牌并不是好事,比如李宁、乔丹,他们都成功地把个人品牌转化成了公司品牌,才得到延续。”即使是梦工场,也是斯皮尔伯格三个人的组合,而且不是每个片子都是成功的。

  当年去美国的时候,王中军很羡慕美国人可以35岁就退休,如今看来,他的退休计划要无限期推迟了,因为他不是一个打工的。至于冯小刚,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让中国的老百姓为了他的电影悲喜交加。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易发火易喝大的狂躁艺术家了。他学乖了。经过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长达25年的锤炼,他已经成为一个能屈能伸、灵活的、相对的、自我分裂的折衷主义者。

  刘震云在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的序言里说:“冯小刚距离大师就只差一层窗户纸了。”冯小刚并不受宠若惊。“刘震云话里有话啊!他可以说我距离大师只差一层窗户纸,也可以说其实这层窗户纸差着十万八千里远呢。”

  也许,不论冯小刚、王中军还是中国人民,都在默默等待着这位导演的—不是捅破窗户纸,就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失败。它今天不来,明天不来,但是总有一天会来。不过,只要冯小刚一天为人民服务,王中军一天为人民币服务,他俩各干各的,就什么也不用担心。就好像当年,冯小刚老是脆弱地问:“为什么媒体不喜欢我?”朋友回答说:“没关系,等到你百年归去那一天,全中国人都会为你流泪。”

  想想,那也不算是个糟糕的结局。

  [ 对 话 ]

  冯小刚:我和企业家不是一种人,但是我可以帮他们挣钱

  “连续有好的票房,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观众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一旦你丧失了对观众的判断就麻烦了,就表错情了”

  文 | 本刊记者  雷晓宇

  早年你见过牟其中?

  冯小刚:我觉得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实在我看来,他真不是一个特别爱钱的。他是要干点大事的人,而且他像是在传教。我倒不觉得他是一个骗子。如果你要说他是骗子,其实神父也是骗子。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