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认识批片:影院里的进口小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15:47  南方都市报
认识批片:影院里的进口小片

身为观众,你知道怎么分辨批片吗?你知道为什么分辨批片吗? 不知道?那就一定要认真看这个版了。

认识批片:影院里的进口小片

很多人并不知道,即将上映的 《敢死队》也是一部批片。

  南都记者 简芳

  张伟最近有点犯愁。

  这些年,内地的电影票房不断创下新高,市场看起来红红火火,张伟手上攥着个小钱袋,却不知道怎么分一杯羹。他考虑过筹拍电影,也想过修建影城,两年前,一个发行公司的朋友告诉他:做批片不错啊!一部电影从国外买进来只要5万到10万美金,随便做做就能在国内赚一两百万。张伟听后大为心动,赶紧联系了自己的一个法国朋友,两人一拍即合。

  2008年9月,米基·洛克主演的《摔跤王》(The Wrestler)在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并拿下了最高荣誉金狮奖。张伟的法国朋友觉得,这就是打开中国市场的试金石了。他迅速下单,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伟。

  张伟当时还没看到片子,但已经开始想到票房大卖,想到他未来的连锁影城,或许就从这部电影开始。可惜没过多久,他就从这幻想带来的亢奋中跌回了现实———影片的报批结果出来了:这部讲述上世纪80年代美国明星摔跤手悲惨晚年的影片,因为太过血腥和暴力,无法过审。

  这当然是个令人郁闷的消息。张伟刚踏进电影这一行,还在熟悉环境,没想过会在这道坎上卡住。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让法国朋友去找片商换片。对方也够爽快,马上给换了部法国喜剧片,一点也不血腥暴力。张伟想,这回肯定能过了吧。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顺利。每年内地引进批片的名额只有20个,张伟换好的新片今年四月开始等待,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个月,他仍未等到指标。而且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还看到了今年批片扎堆上映的阵势,十几部片子里,不过三四部票房过了千万,其他不是损失惨重,就是刚好拉平。他焦灼的心里又泛起了一层疑问:不是随便做做就能赚一两百万吗?现在怎么办?再拿去换?不做批片了?还是继续去争取指标?

  其实,张伟的朋友真没蒙他。四五年前,批片的买卖虽小,但真为许多电影发行公司赚过不少钱。只是这两年,随着观众可选择的影片数量和看片渠道不断增多,这个小买卖变得越来越难经营。能坚持下来的公司,大多依靠其他业务盈利;撑不下去的公司,则转行或者干脆消失不见。

  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能在电影里看到那么多批片?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像张伟一样前赴后继?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嗤,一部批片10到15万美金,折合人民币100多万。100多万,你能拍什么片子?电影公司肯定是要找片子来发的嘛!谁敢说你投资什么就一定会赚钱?”

  支招观众

  为什么要学会辨别批片?

  品质高的少,购票风险大

  对普通观众而言,要判断一部影片到底是分账大片还是批片,确实有点难度。

  小关是生活在广州的一名普通工薪族,每个月他都会和女朋友去影院看一两部片子。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引进大片成为他的首选。可是今年三月,面对《大侦探福尔摩斯》《极限空间》《特工强档》《古墓迷途》《不要回头》《变相黑侠》《迷魂陷阱》等一众外国电影,小关完全晕了头。经过反复比较,他最终把目光锁定在苏菲·玛索主演的《不要回头》上。美女加特工,小关想着自己的决定应该不会错,坚定地向售票员交出了160大洋。

  但他选的其实是一部批片。

  事实上,他很难在那一堆外国电影中挑出“引进大片”,因为除了《大侦探福尔摩斯》,其他的都是批片。一些十分著名的影片也会成为批片,比如《暮光之城》就是在美国票房大卖的话题之作,但在内地却是作为批片引进的———它在内地的上映时间,比北美晚了一年。

  多数情况下,按照上映时间来判断一部进口影片是否批片,是个不错的方法,因为批片通常会比它们在原产地的上映时间晚一到两年。但也有例外,比如成龙主演的《邻家特工》今年1月14日在内地上映,甚至比北美提前了一天,可它也是一部批片。即将于8月20日在内地上映的《敢死队》(T he Expendables),主演是史泰龙李连杰布鲁斯·威利斯等众多动作明星,只比北美晚一周上映,连很多影院经理也以为这是同步上映的分账大片,可实际上,这也是部批片。

  既然如此,观众为啥要分辨一部进口片是不是批片呢?票房怎么分成,去影院买票的小关并不关心;他关心的,只是电影好不好看。问题是,除去一些同步上映的特例,大部分批片的品质并不高。暂且不理大部分比原产地晚一年上映的批片,在内地公映之前就能通过其他渠道看到;实际上,从网上搜出这些批片的原名,去IM D b(互联网上最大的电影资料库)上查一下,你往往会发现它们的评分都很低———虽然也有《孤堡惊情》这样的特例,但毕竟是少数。当然很多去影院看片的观众,并不会先去IM D b查资料,可能走到影院看见够吸引的海报就买票进场了———这也正是许多批片的生存空间所在。但内地电影票越来越贵,理性消费的观众会越来越多,所以学会辨别批片还是有些用处的。有些批片的协助发行方对此也有所意识,像《敢死队》就可见网上有不少宣传说它是分账大片,无非就是希望增加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

  名词解释

  什么是批片?

  电影院里进口大片之外的外国片

  要解释何谓批片,就得先提到分账大片。“大片”一词始于1994年,当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改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其下属的电影管理局,批准了中国电影公司经理吴孟辰以分账方式进口外国影片的建议,提出每年可以由中影统一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第一部获此殊荣的是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并创下了全国票房2500万元的奇迹。

  这类影片大多是由好莱坞大公司制作的商业片,投资大,明星多,市场运作完善,在内地的上映时间距离北美上映时间不超过半年,并由参与影片发行、放映的各方进行“分账”。目前内地进口大片的票房,一般按“43:57”的比例进行分账,即在票房扣税和缴纳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后,供片的海外公司与中影和/或华夏(视乎该片由中影、华夏单独还是联合发行)公司分得票房收入的43%(其中供片的海外公司拿到的份额一般不超过票房收入的20%),影院和院线分得票房收入的57%(其中院线拿到的份额一般不超过票房收入的10%)。《钢铁侠》《变形金刚》之类的好莱坞大片,均属此列。

  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为保护本土电影产业,中方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过程中,经过艰苦努力,令内地不必立刻全面开放电影市场。当时达成的协议是,“中国将在每年进口10部左右影片的基础上提高到20部,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电影将采用分账制。”不过,目前内地每年的进口片通常为40部,其中20部是分账大片,而这20部之外的另外20部“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就是所谓的“批片”了。

  批片,或者说“买断片”,在内地的发行不采用分账方式,而是由内地的发行公司向供片的海外公司支付一定费用,买断影片的内地发行权。具体操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买断,引进之后由内地发行方自负盈亏;另一种则会在合约内注明,票房在某个范围内按买断算,超过这个范围的票房,则以事先约定的某个比例进行分账。它涉及的影片可以来自美国,也可以是“非美片”,即来自欧洲、日韩等地的影片。

  为什么叫“批片”呢?2002年之前,内地还未实行院线制改革,中影每年先集中买断一批进口片,分几次看片大会将各省、市电影公司的代表召集到京城,再把这些影片分销给各省、市电影公司。由于这种手法颇具批发色彩,所以业内人士都称此类进口片为“批片”。之后虽然实行了院线制改革,批片的操作形式也大有不同,但这一称谓还是沿用了下来。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