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把脉内地影评人出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13:07  上海青年报

  法国新浪潮的大师特吕弗,曾经将影评人身上的种种症结概括为“影评人的七宗罪”:安于对电影史的无知、不了解电影的拍摄技巧、缺乏想象力、盲目的爱国沙文主义、狂妄自大且好为人师、只能作出肤浅的判断、看不懂电影。

  身为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内地影评人理应脱去哗众取宠的虚伪大衣,真正为电影事业添砖加瓦。在此,我们请电影专家为影评人把把脉,探索中国影评人未来的出路。

  本版撰文 实习生 耿耀 记者 林艳雯

  健全体制

  呼唤影评人行业大会

  造成如今不少影评人昧着良心,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齐”的可悲现状,葛颖认为,除了呼唤影评人自身的独立性之外,同时也应完善影评人的体制建设。据葛颖介绍,今年10月份,内地便将召开一次电影业界和影评人同时参加的会议,召集上海和北京两地的知名影评人,围绕《媒体时代影评人的作用》的主题展开专题讨论,这无疑是对日益被金钱冲昏头脑的影评人行业的一场“及时雨”。

  葛颖将收受红包看作是影评人行业的一颗毒瘤,必须尽快斩草除根:“这是非常致命的,一定要把它处理掉。现在影评人只能凭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来写文章,以自律和对自己的口碑的维护来作为一种制衡的手段。他们写文章会有很多顾虑,这是非常可悲的。”而如何健全影评人的体制,将同电影公司间“欲说还休”的暧昧关系清理干净,同时保障影评人的相关利益不受片方和发行方的胁迫束缚,葛颖认为这条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高薪养廉

  为影评人解后顾之忧

  国内的影评人大多属于兼职背景,并未将写影评作为一份独立的职业来看待,诚如石川所言是“电影爱好者居多”,“半路出家者居多”,他们对于电影,往往有着一份超出常人的热情和痴迷。但是影评人的工作并不能让他们“养家糊口”,甚至在生活上往往举步维艰,除了少数甘于清贫的人之外,不少影评人自然想到“钱来伸手”,因此高薪养廉不失为一条可以尝试的新路。

  葛颖认为,美国虽然也没有针对影评人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约束,但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电影市场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提供给了影评人相对丰厚的报酬,让他们不屑于再去领电影公司的红包。“他们都已经很有钱了,谁还在意那些红包啊,而且他们也很爱惜自己的口碑和名誉,不会轻易被金钱收买。”但目前国内影评人的生存现状是养活了大鱼,饿死了小鱼小虾,在“钱”的问题上高下立分:“现实中,我们影评人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像美国的影评人很强调大学教书的学者背景,作为大学教授待遇肯定很好,物质上面就有保障了,国内的影评人还没有这方面的福利。”

  媒体合作

  需要“靠谱”的阵地

  葛颖和石川在采访中均提到,目前国内缺乏一份真正兼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影评人杂志,可以担当起行业的旗帜或标杆,对影迷或是影评人起到引导的作用。石川透露,在美国,像《好莱坞报道》、《电影评论》、《综艺》等权威电影杂志,几乎是娱乐行业人手一册的“行业圣经”,其传阅度、权威性和时效性都远非国内的一般电影杂志可比,“像《综艺》杂志,基本上美国的电影观众要看电影都会去参考,而不是像我们国内的观众直接跑电影院看排片表,他们的影评人杂志真正对观众起到了指导作用。”

  石川认为,影评人必须依赖一定的专业媒体,而像国内的《看电影》等电影杂志过于关注海外影坛,对于国产本土的影片关注得太少,因此显得有些“失职”。

  曾经长期担任《看电影》杂志专栏撰稿人的顾小白也坦言:“像《看电影》、《电影世界》这类杂志,往往主要关注一些大片,当大片上映时就会给大片做广告,等到时过境迁之后再跳出来写批评文章。”顾小白认为,影评人首先要有一个“靠谱的媒体来作为阵地”,向国外的杂志取取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比较&借鉴

  香港地区影评人

  电影人的良师益友

  内地电影人说:“香港地区的影评人从来不收钱的,都很独立、相对公正,那才是真正的影评。”香港地区的电影人却说:“现在不少影评人水平参差不齐,有人故意用尖锐的话来哗众取宠。”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家都认为彼此的存在方式才是合理的。

  在香港电影导演唐季礼看来,香港的影评人虽然水平上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但总体而言,影评人所写的评论能够对香港的电影人起到“以评为鉴”的指导与反思作用。“其实,影评人一直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导。无论他是说好还是不好,对于我们电影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不过,唐季礼认为,那些哗众取宠的影评人对于整个电影行业都会起负面影响。“我不希望看到一些影评人哗众取宠,刻意用一些很尖锐的话来突出自己个人,不客观地对电影作评论,这样就很不好。”

  并非幕后“操盘手”

  唐季礼表示:“香港地区的影评人基本是客观公正的。明明一部电影很不好,你让他写好也不行,因为他要有自己的一个口碑,人家以后才会继续看他的影评,烂片你一定要写好,在行业里面也不允许。”

  顾小白认为,香港地区的电影工业相比起内地来说还是成熟得多,“因为影评人也是电影工业的一环”,所以香港的影评人也能从良好的大环境中获益匪浅,远离黑幕和炒作的舞台。此外,不少香港知名的影评人还身兼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以及作家的身份,这也帮助他们跳出电影圈子,能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许多问题,“他们写影评并不是谋生,而是一种自娱自乐。”

  关于不足之处,石川指出,香港影评界最大的问题便是“影评人个人的口味太重”,对于一部影片的评判往往比较倚重自己的个人欣赏口味。

  好莱坞影评人

  罗杰的权威大拇指

  据石川介绍,在影视市场化高度成熟的美国,影评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影评(moviereview),一类则被称为电影批评(moviecriticism),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影评基本上是由媒体来做,主要是一些影评栏目和报刊杂志的专栏作家执笔撰写;而电影批评则是由学者来做,属于学术研究的领域。”

  美国的影评人极具领导力和个人魅力,“像罗杰·伊伯特这样的影评人,除了写影评还经常上电视录节目,一部电影上映后,观众都要看罗杰·伊伯特的大拇指。如果他正竖大拇指,那么就是好片,如果倒竖大拇指,那么就肯定是烂片。”

  顾小白直言:“美国的那些影评人之所以能够做到权威、客观和公正,是因为他们写影评有着很高的稿酬。”而影评人的公正也促进了美国电影行业自身的良性循环。

  奥斯卡的“风向标”

  除了对影评人和影评有着明晰准确的分工标准外,美国还成立有专业的影评人协会,对影评人这一庞大的组织进行监控和管理。

  作为完全由影评人自发组建起来的行业工会,美国的影评人协会每年都会投票产生“影评人选择奖”,该奖被公认是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前的风向标。例如在2010年的揭晓的“影评人选择奖”中,呼声颇高的《阿凡达》最终不敌《拆弹部队》,而在随后揭晓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评选中,《拆弹部队》也是一举夺魁。

  有专家坦言,影评人协会成员本身过硬的电影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客观中立的价值取向以及综合代表大众民意与电影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标杆导向作用,使得“影评人选择奖”这个仅仅只有15年历史的奖项,成为了对于电影人、媒体和公众都举足轻重的重要奖项。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