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推出《乱世佳人》、《魂断蓝桥》、《指环王》等大片,不重视新技术和市场的变化
《环球人物》杂志驻美国特派记者 陈一鸣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苏睿
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米高梅电影公司(以下简称“米高梅”)的不少影片,实在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好莱坞5大电影公司之一,米高梅拥有86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无数神话,堪称电影业的“超级航母”。
然而,2010年11月3日,因无力偿还高达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这家公司宣布破产,并申请破产保护。这一消息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两个男人打造电影帝国
在米高梅的发展史上,有两个男人功不可没。
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业已极为成熟,各大巨头为保护和扩大利益,分别在全美各大城市控制大量的电影院,建立自己的放映网络。这就是所谓的“电影院线”。但此时,院线巨头马库斯·洛尔碰到了一个棘手问题:他拥有数目庞大的连锁影院,却没有足够的影片。为此,他决定延伸自己的产业链,不仅放电影,还要拍电影。1924年,洛尔购买了两家亏损严重的电影公司——米特罗和高德温。不过,他非常清楚,他还需要一位得力的经营者。在寻觅的过程中,路易斯·梅耶进入了他的视线。
1885年,梅耶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幼年时随父母移居美国。他从小就有做生意的天赋。结婚生子后,梅耶定居波士顿。1907年,他偶然发现波士顿的一家剧院在招租,便借钱将其“盘”下。随后,他在当地到处演讲,宣传自己的剧院,并向人们推广看电影的理念。第一年,这个小剧院就赢利2.5万美元。梅耶没有马上还债,而是盖了一家豪华剧院,随后又借债买下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美国东部的独家发行权。光是凭借这部影片,就赚了100万美元。他随即成立了梅耶电影公司,开始投身电影制作业。但后来,由于经营问题,他的公司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1924年4月的一天,梅耶正在办公室里为资金问题发愁,洛尔突然登门造访。他告诉梅耶:“我现在有两家公司,加上你手里的一家,可以联合成立一个更大规模的超级公司,由你来担任新公司的总经理!”洛尔的计划打动了梅耶。当年4月24日,米高梅在美国洛杉矶正式成立,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
作为首任管理者,梅耶执掌米高梅近30年,一手缔造了它的“黄金时代”。他制定了“大明星+大制作+积极价值观”的理念,并将“片厂制度”和“明星制”作为米高梅的两大法宝。所谓“片厂制度”,是指影片的制作绝对以收回投资、获取盈利为前提,建立工厂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像制造商品一样制作电影。“明星制”则是指米高梅的巨星加盟战略。1930年,美国影坛巨星克拉克·盖博签约米高梅,成为其“片厂制度”下签约的第一位影星。随后,莱昂内尔·巴里摩尔、珍·哈露、葛丽泰·嘉宝、琼·克劳馥等一大批巨星纷纷与其签约。“此处繁星较天堂犹多”,一度成为米高梅的第二宣传语。
巅峰时期的米高梅,每年生产40—50部电影,几乎部部叫座——1939年的《乱世佳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出色的影片之一;1940年的《猫和老鼠》,成为动画电影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魂断蓝桥》、《日瓦格医生》、《绿野仙踪》、《雨人》、《指环王》等,也都为米高梅带来了巨额利润。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米高梅发起成立了人类第一个电影学术机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并推出了奥斯卡奖。它旗下的签约艺人,先后200次摘取奥斯卡金像奖。
一代赌王留下巨额债务
到了20世纪50年代,米高梅表面上依旧辉煌,实际上却已是问题重重。
1948年,美国制定反托拉斯法(即反垄断法案),要求电影业的制片公司只能制片,不能兼顾发行和影院业务。米高梅被迫放弃后两项业务,收入一落千丈。而且,当时电视机已进入普通美国人家庭,分流了电影观众。1951年,束手无策的梅耶被迫黯然离开他一手打造的电影帝国。1957年,在持续盈利30年后,米高梅首次出现亏损。到了1960年,几乎所有的签约演员都离开了它。
1967年,米高梅被出售给了加拿大投资人波劳夫曼。两年后,由于经营状况没有改观,它又被转手卖给了美国内华达州富翁、赌业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正是这个人,让米高梅走上了“不归路”。
今年86岁的克尔科里恩,拥有价值60多亿美元的财富,在拉斯维加斯开有豪华赌场。他最感兴趣的不是电影,而是米高梅数目庞大的地产和辉煌的声望。米高梅曾购置大量地产,作为电影拍摄活动的外景地。克尔科里恩接手后,立即在一些诞生过不少经典影片的地方建酒店和赌场,或者干脆转手卖掉。而且,“米高梅”这个金字招牌,也被克尔科里恩写进其赌业公司的名称当中。上世纪70年代,这个电影巨头每年仅生产四五部中等规模的影片,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
上世纪80年代,米高梅完全成了克尔科里恩手里的“投资玩具”。1986年,他以14.5亿美元的价格,将米高梅卖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拥有者特德·特纳。但短短74天之后,特纳就后悔了,又将大部分股份以7.8亿美元的价格回售给了克尔科里恩。4年后,克尔科里恩作价13亿美元,将米高梅又卖给了意大利金融投资家吉安卡多·帕瑞蒂。1年后,帕瑞蒂因商业欺诈行为被起诉,米高梅被信托银行接管并拍卖,而感兴趣的买家只有一个——克尔科里恩……这个投机商通过来回转让米高梅,赚了数亿美元。但这些钱并没有被用于拍摄电影。除了在1981年靠吞并一家艺术公司而获得“007”品牌外,米高梅在整个80年代几乎毫无作为。
2005年,日本索尼公司旗下的索尼影业,以48亿美元的价格,让米高梅和克尔科里恩终于说了“再见”。但此时,它的衰落之势已无法阻挡。2009年,米高梅再次被“甩卖”。经过一年多的竞标,它和不太知名的美国望远镜娱乐公司达成合并协议。瑞士信贷银行和摩根大通等债权人,甚至还同意免去米高梅超过40亿美元的债务。然而,这仍然没能挽救它的命运。
开拓型掌门人才是关键
是什么导致了米高梅的没落?这一问题引起了娱乐界人士的深思。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被赌业大亨克尔科里恩“玩弄”,固然是米高梅落得如此下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最本质的原因却是以下三点:
其一,缺少强大靠山。与米高梅在同一时期崛起的其他大型电影公司,几乎都“投靠”了大型传媒集团,从而为自己找到了强大的后盾——华纳兄弟有时代华纳集团支撑,派拉蒙属于维亚康姆传媒集团,20世纪福克斯则属于默多克新闻集团……它们不但能得到母公司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更能得到强大的舆论支持——这对所有电影公司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经营思路单一。米高梅的几乎所有竞争对手,很早就开始开发衍生产品,如与其电影有关的图书、DVD、玩具、纪念品、游戏、主题公园等,从而获得了巨额利润。反观米高梅,它一直只注重电影拍摄和制造,很少涉足其他领域。最近几年,它也曾尝试进军其他领域,但由于市场空间已被其他竞争对手瓜分殆尽,因而未取得显著成效。
其三,在认识观众需求和运用新技术方面落后于时代步伐。进入新世纪后,华纳兄弟拍摄了《哈利·波特》和《蝙蝠侠》,迪斯尼制作了《加勒比海盗》,索尼影业打造了《蜘蛛侠》,20世纪福克斯推出了《阿凡达》……这些影片几乎都运用了最新科技手段,并能精准地满足观众的四大需求——“获得快感”、“获得信息”、“获得陪伴”、“获得逃避”。而在米高梅推出的多数影片中,鲜见3D技术,电影情节对观众来说也缺乏贴近性。
毫无疑问,米高梅被市场淘汰的原因,在于其经营理念、方式等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这又是谁造成的呢?只能是它的那些“短视”的掌门人。
不过,米高梅并未寿终正寝。12月3日之前,它将完成重组。但愿这次它能迎来一位有战略眼光、开拓型的掌门人!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