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指数上涨,提升了话剧制作成本。按理,话剧票应该涨价。但是,由于艺术类院校扩招,毕业生忙于“自主创业”,使得民营剧社暴增,导致“供大于求”,因而“想涨不敢涨”的念头煎熬着话剧人。
白领观众 减少预算
据现代人剧社张余介绍,目前话剧演出的场租费、置景费以及搬运道具的农民工工资,比以前上涨了25%左右。但与此同时,上海设有表演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已经发展至10家左右,毕业生往往被鼓励去“自主创业”,因此仅本地民营剧社的数量就是去年的2倍,达到30余家,市场上的话剧也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今年一年共推出90余台新剧。今年圣诞新年档上演的话剧是去年的2倍,而以白领为主体的观众的购票预算不仅没有随着剧目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下降——因为他们也面临物价指数上涨的局面,“原本打算一个月看三四次话剧的戏迷,改为一个月一两次了。”如此,加剧了话剧市场的竞争。
竞争激烈 六成亏损
张余透露,因为竞争激烈,今年上海话剧市场六成剧目亏损,可以说是遭遇了话剧发展10年来的第一次“寒冬”。如此一来,哪怕成本上扬,票价也不敢轻易上调。明年剧团也许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粗制滥造的小制作肯定会被灭掉。”严酷的竞争甚至一度使若干剧目加入三折购票的团购网,使得话剧作为“舞台艺术”的形象大打折扣,而这也未见得起到了“促销”作用。小制作团体明年还将面临更大的“风浪”——已有一批海外戏剧制作人、演出商嗅到了中国戏剧市场的“潜力”,欲以“联合制作”的方式投入。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