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彭骥
对于记录了几代香港电影人轨迹的金像奖来说,30年的功过成败,浮名而已,每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0年的趣闻佳话,深埋在记忆,不时被翻出来成为坊间话题,蒙上岁月浮沉的痕迹,倒越来越显鲜活,越来越有生命力。不管后辈将如何演绎这些30年来的故事,此刻,金像奖30年之际,让我们围坐一起,将那些传奇一桩桩慢慢道来。爱金像奖爱那些“八卦”,亦是一种纪念。
遗珠 金童玉女也落寞
很多香港电影人都会潇洒地说,评委口味不一样嘛,得不得金像奖,这是命啊。这不是故作姿态的笑谈,也不是“功过系浮名”的老生常谈,30年的金像奖,倒真是有很多“沧海遗珠”。话说64岁的戛纳电影节,特设一个荣誉奖,颁给那些早该得奖却一直没得奖的“遗珠”,比如伍迪·艾伦、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等等。盘点金像奖的此类荣誉奖,入选阵容也是相当豪华的。
最大“遗珠”当数成龙。从第四届《A计划》、第五届《龙的心》、《警察故事》,再到《新警察故事》等,成龙前后10次被提名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却没有一次成功夺冠。经过这么多年的期盼与失望,成龙大哥或许早已看淡,倒是金像奖觉得过意不去了,在成龙50多岁的时候,将一尊“终身成就奖”送给了他。
刘嘉玲有个拿奖拿到手软的丈夫梁朝伟,却与成龙同病相怜,也是颗大“遗珠”。今年第30届金像奖,刘嘉玲已是第6次入围影后,她拿过金紫荆奖、金鸡百花奖,却始终与金像奖无缘,机会最大的《阿飞正传》、《自梳》,她分别败给了郑裕玲和张曼玉。圈内有个“倒霉双刘”的说法,说的是刘嘉玲、刘青云,刘青云出道24年直到第8次提名才获奖,比刘嘉玲要幸运些。
再看刘嘉玲那位“金像金童”梁朝伟,光金像影帝就拿了5次,凭借《人民英雄》第一次拿奖的时候还一脸激动,凭《花样年华》第3次获封影帝,他只平静地说了句“谢谢王家卫,谢谢”。题外话,“影后”路上拦截过刘嘉玲的张曼玉,称得上“金像玉女”了,也是5次受封影后。
不数不知道,“遗珠”真不少。甄子丹主演的影片数次获得金像奖提名,但自己就是没当上影帝;郑秀文在第21届有3部影片提名最佳女主角,最后还是败给了张艾嘉;任达华8次金像提名,1次未中;吴镇宇能获封“金马影帝”,就是戴不上“金像影帝”的帽子,好不容易得一次“最佳男配角”,天知道那部戏他只客串了一天而已;就连技术类奖项,叶锦添似乎总要败给张叔平……
整蛊 假戏真做惹了祸
由于现场颁奖的不可预见性,加上香港电影人爱整蛊的随意,金像奖颁奖仪式的现场真实感极强,常常会有尴尬事发生,也给现场带来了乐趣。
最尴尬的一幕在2004年颁奖礼上发生了,《少年阿虎》中的吴健豪与安志杰双双入围“新人奖”,当颁奖嘉宾正要宣布获奖人时,身后的大屏幕放起了电影《少年阿虎》片段。吴健豪当仁不让地走上了领奖台,手正要伸向奖杯,孰料,颁奖人吴彦祖蹦出一句:最佳新演员奖———安志杰《少年阿虎》。吴健豪当即懵了,眼睁睁地看着安志杰欢天喜得奖,好在安志杰口才好,“我跟阿豪是哥们,即使是他得奖了,也同样会请我上台领的”。
第13届金像奖,尔冬升凭《新不了情》拿下最佳导演奖,因为一段旧情,镜头有意无意切给表情关切的张曼玉,全场莞尔。不料,可能是得奖心切,尔冬升伸手拿奖时不小心碰倒了奖座,他当即来一段妙语:“这个故事教训我们——拿了一个奖也未必稳当。”众人大笑拍掌。第15届金像奖,影后萧芳芳正在发表获奖感言,奖杯忽然摔到地上,嘉宾谢贤赶紧为她捡起。影后不失风范,一句“不好意思,饿得手软”,将尴尬巧妙化解。
如果说以上纯属意外,那么整蛊过头的尴尬,无疑更有意思。
话说,曾志伟在第11届凭《双城故事》封帝,颁奖之前成龙完全没想到,还跟曾志伟开玩笑,说想设计一段现场趣事:“我到时假装念你的名字,你假装站起来。”岂料当晚成龙拆开信封后,发现影帝居然真是曾志伟,大声宣布后却发现台下的曾志伟一动不动。直至曾志伟回头发现同获提名的吕良伟对他“怒目圆睁”,且司仪郑丹瑞再次大呼:“曾志伟,是你呀!”这才行动缓慢地上台,解释起来:“怕被人开玩笑啦。如果对方大声说‘最佳男主角是曾志伟……的好朋友’,未讲完我就马上站起来,到时会很糗,所以待全部话讲完才上台领奖。”由此,曾志伟也创造了影帝上台领奖最慢的记录。
魔咒 拿了影帝丢工作
笑谈也罢巧合也罢,很多重要奖项会被坊间罩上一些古怪的“光环”,比如奥斯卡影后几乎难逃“情变、离婚”等噩运,金像奖也有一些怪事流传。
1994年,黄秋生因出演电影《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而斩获影帝,大为意外的是,黄秋生颁奖结束后,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回了家。事后,黄秋生谈及“金像影帝”就愤怒,称自己“霉足三年”,得奖后整整三年没接到电影。面对生计和事业的苦恼,黄秋生一怒将奖杯扔进了垃圾桶,还是他的母亲去捡了回来。
梁家辉曾多次摘得金像奖桂冠,1984年凭《垂帘听政》获最佳男主角,是他第一次获得“金像影帝”,那年他27岁,堪称金像奖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没想到,那次获奖后,梁家辉遭遇“封杀”,无戏可拍,只能去摆地摊,度过了一段凄惨岁月。
张家辉有件“倒霉西装”,自称每次穿上那身衣裳,就拿不到奖,2008年在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上败给了刘德华。2009年第28届金像奖,从影20年的张家辉拿到了自己演艺生涯的第一个金像奖影帝,上台领奖语无伦次,“手在我的奖里”。当天,他有意穿上那件“倒霉西装”,“我就是不服输,今天还穿这件!”结果他赢了。至于那个“影帝魔咒”,张家辉称做好了准备,“最佳男主角,得了说是要倒霉。如果我真的做小贩,请大家记得第28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是张家辉。”
晨报记者专访吴思远查小欣文隽
当年,T恤拖鞋就想走红毯
晨报记者 朱美虹 实习生 陈辰
昨天,香港电影金像奖迎来“而立之年”,当天,SMG新娱乐从早上6点即开始全天24小时的直播,回眸香港电影的风云兴衰,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之路。记者采访了日前参与节目的前金像奖主席吴思远、文隽以及资深媒体人查小欣,请他们聊聊金像奖当年的故事。
服装邋遢就上阵
1996年至2000年连续5年出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的吴思远,曾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到徐克、刘德华、梅艳芳等明星出席颁奖礼,极具商业头脑的他为金像奖拉到了不少赞助资金,还成功得到了香港政府的支持,为香港金像奖如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回忆起任职期间的点点滴滴,他感慨万千。
吴思远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那一年我们在红磡体育馆颁奖,场面盛大。作为主席,开奖前两个小时我就能拿到名单,但是我都交给秘书保管,从不打开。一个是因为知道结果后,整个过程对我就没有悬念、没有娱乐性了;二来能避免名单泄露。那一年,一直被提名但一直拿不到奖的刘德华现场粉丝特别多,在宣布影帝之前,他们就激动地喊着刘德华的名字。我当时压力大得不得了,心想今年怎么也应该轮到刘德华了,他再拿不到,整个场面就控制不住了。最后宣布结果时,刘德华果然是影帝,全场观众都在欢呼,只有我偷偷松了一口气。”
如今的金像奖已成为香港电影界每年的盛会,但吴思远告诉记者,当年远没有如此风光,“最早香港演员都不重视,请明星来颁奖,他们诸多挑剔——奖小的不颁,没有入围的不肯出席,来参加的明星有的穿T恤,有的穿拖鞋。所以,我们当时都准备很多衣服,一看到明星穿得邋遢就马上帮忙换装。当时,我们的后台还专门安排了一批香港的名编剧,明星一到就临时写对白,找和到场明星有关的话题。你想象不到后台有多紧张。”他还透露,自己遇到数次被“放鸽子”的情况——比如某演员答应出席,但当天临时飞去了日本,让助理打了个电话通知,时间紧得连救场的人都找不到,“这种遭遇我太多了,真的什么状况都有”。
尽管如此,吴思远和众多幕后人员仍坚持义务劳动,不拿一分钱报酬。为筹得经费和政府支持,他动足了脑筋,包括让无线和亚视竞标以提高转播费、同CCTV-6合作转播内地、约政府官员吃饭争取每年免费使用文化中心的场地,从而节省了约近百万的场租费……最终目标一点一点达成了,“我一定要把金像奖做好,让它变成权威的奖项。你看,现在明星都是盛装出席,都愿意颁奖,没有被邀请的明星反而觉得很没面子。”
某个男星不靠谱
曾客串三部在香港票房过千万电影的查小欣称,自己是香港电影届的边缘人,“在香港,票房能过千万已经很了不起了,不像内地现在轻轻松松就能过亿。30年来,我以一个观众的视角看着金像奖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起来。第一届金像奖是在一个酒店里举办的,到了第三、第四届时差点办不下去,后来拉到了商业赞助和政府资助才继续做下去……期间的故事太多太多,只不过很多都不能讲”。
查小欣不点名地批评某男星走红后“过河拆桥”,“一开始联系他时,他就是不告诉你来还是不来,一直拖到临近颁奖才说要来。问他什么时候到?不知道;来了讲什么?不知道;会在颁奖礼上待多久?统统不知道,工作人员都快疯了。当天他到现场后,等候着他的工作人员马上打电话给现场导演,说‘来了来了’,把他接进去。他对工作人员说‘给我5分钟’,结果在台上讲了两分钟就没话了,和他同台的另一位艺人只好乱说一通,幸好坐在台下的观众没发现什么破绽。幕后工作人员真的很辛苦。”因此,她称自己实在佩服金像奖的幕后工作人员,“就像过五关斩六将一样,我在台下惊险地看着他们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而至于这位男星的名字,查小欣含笑不语,“等我有九条命的时候,我会出一本书,哈哈。其实这样的艺人并不多,很多明星都非常支持金像奖,就算没提名也会去,知道自己机会不大也会去,毕竟,如果香港电影人都不支持这个奖的话,还能靠谁支持呢?我知道,任达华就是每次都非常捧场,就算没提名,也会坐在会场里。”
身为半个圈内人,查小欣说自己看颁奖典礼往往比提名人还紧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09年张家辉获影帝和2010年惠英红获影后的这两届,“这两个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张家辉在颁奖礼前告诉我他很紧张,把我讲得也很紧张,看到他走上领奖台,我在台下站起来鼓掌乱叫;惠英红是第一届金像奖影后,我认识她很多年了,她事前很坦白地告诉我想再拿奖,后来看到她真的拿了,我激动得就好像我自己拿了奖一样,第二天就给她做访问。”
有兴奋高兴,也有不太开心的,“那一年是2003年,颁奖礼定在4月6日,没想到张国荣在4月1日突然自杀,8日就是他出殡的日子,加上SARS疫情的笼罩,大家出门都戴着口罩,一度怀疑当年的金像奖是否还办得下去。记得曾志伟说了一句,‘我们一定要死撑下去’,一句话鼓舞了大家。那一年,真的很感动。”
有意外但没不公平
2004年至2006年担任金像奖主席的文隽,在把金像奖推广到内地市场这一点上居功至伟。
文隽刚上任时,香港电影正值低潮期,产量下降,市场萎缩。文隽比许多香港影人都早认识到,内地电影市场是香港电影今后的出路,于是,他很早便进入内地参与电影制作,每年都会邀请大量的内地影人去参加金像奖的颁奖礼,让金像奖开始被内地所关注,并借助金像奖,大力推动内地和香港的电影交流。
作为去年评奖后第一个站出来指出金像奖“小圈子”问题的导演,文隽坦言今年的情况和去年有所不同,“我经常说金像奖是香港行业内互相表扬的一个奖项。由于参与投票的人是行内人,因此每一年选出来的得奖人肯定是得到行内人认可的。每年投票的人都不一样,有几百号人,虽然常常出现意外,但从没有人说不公平过,香港电影绝对没有阴谋论。”
他还表示,虽然很多人认为香港娱乐圈混乱,但自己并不这么看,圈外的大多数人不了解,才会觉得乱,“像最近所谓的Y男星,很多类似的报道都是八卦杂志为了博发行量编出来的。我们做了那么多年,新闻是真是假,一看就知道,真的有料怎么会有人不跟进?林峰和潘霜霜的事件就迅速被跟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