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话剧编剧呈“围城之困” 20年剧本荒还在继续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13:24  杭州日报

  “中心艺委会讨论剧本,12个剧本中,竟然只有一个是原创!想想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每年能收到三千多个原创剧本,我们的原创力竟是如此薄弱!”日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微博)艺术室主任喻荣军(微博)在微博上写下这段话,将话剧界闹了近20年的“原创剧本荒”再一次推到了聚光灯下。

  其实话剧舞台稀缺原创剧本由来已久。界内许多人依然记得那个标志性的事件: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人艺出重金征集优秀原创剧本,界内外动静极大,但最终却收获甚微。有专家说,那个时候缺的是高水平的原创剧本,到了近些年,“能够入得了眼的也鲜见了。”

  剧本荒,说到底,荒的是人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话剧编剧们所处的生态圈就像一个围城,里面的人出于现实的压力想逃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却摸不着“门路”。

  留守编剧,“公鸡中的战斗机!”

  入夜,7点,美琪大戏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艺海剧院的门前人流不息……不仅仅是上海,在国内许多大城市里,话剧市场近两年都很火。然而,这样的繁荣只在表面,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是:具有原创力的话剧编剧队伍正在迅速萎缩。

  《剧本》杂志常务副主编黎继德说,2009年,他们曾针对25个省、市、自治区的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生存状况做过一项调研报告,结果很残酷。以吉林省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该省有省、地、县三级剧本创作队伍356人。如今,这些剧作家大多数已退休。目前,能够写大戏的编剧不足10人,而在这10人中,还有5人在潜心创作电视剧。在福建省,编剧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很严重。全省实力较强的编剧有10个左右,他们中,大多已年过花甲,40岁左右的仅两三位,30岁以下几乎没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文艺人才汇聚的北京,除北京人艺外,北京市属剧院团只剩下一个专业编剧,并即将步入退休年龄。

  喻荣军自己的一个经历特别有意思:两年前他去参加了一个编剧读书班,来的30多个人都是全国各地千挑万选出来的,在当地算是有点名头。但事实上,里面差不多有20个人只写过一两部话剧。难怪有人调侃:“留守编剧,公鸡中的战斗机!”

  10个话剧剧本,稿酬抵不过1部电视剧

  没有坚守下去,很重要的原因是稿酬太低。记者了解到,排一台小剧场话剧,编剧的稿酬是两到三万,大剧场话剧也就三到五万。这还是有点名气的编剧的价码,如果是新手,可能就象征性地拿个几千块。

  相比之下,写电视剧剧本性价比要高得多。一位不愿具名的编剧告诉记者,他曾用国庆七天的假期赶写了一个电视剧剧本,得到的酬劳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他感叹:“如果写话剧剧本,估计10个也抵不过。”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编剧花好几年时间酝酿完成的剧本,到了排练厅就跟他没关系了,投资方和导演想改就改,甚至都不通知一声!话剧海报上编剧的名字往往被淹没。”喻荣军坦言,虽然有些剧作家在内心是偏爱舞台创作的,但出于生计的考虑,或对自身劳动成果的尊重,还是选择了转向或跳槽。

  不懂“游戏规则”,摸不着进围城的“门路”

  当围城里的人们纷纷打退堂鼓想要出逃时,也有人想尽办法希望挤进来,有些甚至不需要稿酬,完全是出于对舞台的喜欢。但他们却摸不着进围城的“门路”。

  据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每年都能收到二三十部外面的投稿,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但这些剧本的一个通病是:不懂话剧舞台。喻荣军说他甚至收到这样的剧本:大幕启开,左边一路人马,右边一路人马,中间再出来一路人马……一看就知道没有接触过话剧,舞台视线非常散乱,人物的上下场完全没有行为逻辑。

  渠道不通畅也是拦路虎。记者获悉,从1995年开始,北京、上海的多数院团便不再养编剧,但在其他地方,许多院团却继续着这个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拥有铁饭碗的“编剧”,只要一年交一个剧本,不管院团用不用,都养着他们。甚至,有些人挂着编剧的名头,却从来不曾创作剧本。北方某省,有300多位挂名的编剧,其中,只有1/4为创作人员(真正写剧本的不到10个),其余3/4为行政人员,或者被领导的各种关系占着编制。

  话剧编剧生态圈的“围城之困”,已成为火爆票房背后的一个“怪象”!

(责编: 葱尾)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