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的电视圈有两件大事,一是北京展览馆内,为期3天的2011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又称北京电视节)落幕;二是展馆外,两条消息不胫而走:“上半年国内报批立项的电视剧已过3万集”;“电视节期间某明星签单一集接近60万元,传说中已经有叫价70万一集的演员”。
对于更多的导演、制片人来说,后两条消息恐怕比前一件“盛事”更让他们惊心动魄:立项电视剧超过3万集,这意味着热钱涌入,市场竞争开始非正常白热化;演员片酬的持续飞涨,已经令电视剧生产不堪重负,很多人就要“玩不起”。
半年报批数目超去年一年
从北京电视节上流传出的说法,2011年上半年报批立项的电视剧已经超过3万集,但根据广电总局最新消息,这一数据为1.5万多集。然而不论是半年3万集或1.5万集,都已超过去年一年国内制作电视剧的总额——总局2月曾公示,2010年国内电视剧出炉405部共1.4万集,而当时业内就分析,这意味着电视剧开始迈入批量生产的资本时代。
短短6个月的产量爆炸,在外人看来是繁荣的征兆,业内却对此充满担忧。“1.5万集里真正能上马制作的,不会超过75%;做完了能在电视台特别是黄金档播出,被老百姓看到的,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的立项、拍摄不过是徒劳,浪费资源。”导演尤小刚表示。编剧王海林更是“较真儿”地算了一笔“黄金档播剧”的账:央视1套和8套的黄金档加起来一天按四集算,一年最多放1500集;各卫视一天2集,更何况上星播出各家会有重合,有些台播旧剧或黄金档不播剧,因此“年总量不会太多,也就3000到5000集”。
既然播出平台有限,为何还要前赴后继?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影视公司上市热潮,是带动热钱盲目涌入的重要原因:“不管怎样,先立项,拍了再说,到时候随便报一个高价卖,公司就有资格上市捞钱。”
一人片酬顶破一剧成本
演员片酬飞涨早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这飞涨速度之快,还是让片方措手不及、苦不堪言。今年年初,一线演员的普遍开价还在一集20多万元左右,而此番北京电视节上60万元的报价,已经被多位圈内人证实。《亮剑》、《士兵突击》等多部热播剧的策划人李洋(微博)还透露:“目前一线演员‘1千万打包’很常见。”按现在电视剧通常在30集左右的情况,“1千万打包”折合一集起码得30多万元,真是印证了演员片酬“三月一小涨,半年一大涨”的说法。
曾几何时,70万元被认为是电视剧单集成本的“天花板”,如今一集一个演员就得支付60万,一人片酬就要顶破一部剧的成本,难怪现在动辄单集成本破百万,也难怪有制作人一听这消息都决定偃旗息鼓,感叹玩不起:“一个人拿走1800万再加税,这得需要投资人多大的雄心和胆量?”李洋表示,这样“惯着”演员根本是在豪赌,而且和玩股票一样,“泡沫总会破,如果大家绷不住,行业崩盘,会是何种光景?”
电视台过于依赖“明星脸”拉动收视率,是长久以来公认的哄抬片酬的原因。而现在,热钱的涌入,“圈钱无用武之地”,更助长了演员的漫天要价,就像导演吴正德的感慨:“今日影视之怪异,谁之过?钱啊,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
网站和海外市场成“泄洪口”
“热钱涌动,演员酬劳飞涨,问题是市场没有几何级数的扩容,拍这么多剧,到哪里去播放和消化成本啊。”导演饶远的疑问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就目前来看,却也有两个相应的“泄洪口”。
“黄金档不够播,卫视不够播,还有网站和海外市场。”李洋透露。今年北京电视节,电视台响声不大,倒是视频网站千金一掷,大手笔购剧:《西施秘史》、《搜神记》、《第九个寡妇》、《狐仙》……这些大制作新剧全部被标上“独家网络播放”,张嘉译、黄志忠领衔的《浮沉》,更以单集价格超百万、总价超三千万刷新了2011年电视剧网络版权价格新高。而据视频网站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好一些的电视剧,网络售价大概都在50多万元一集,还是很有市场。”
另外,对于今年大热的古装剧,海外特别是亚太地区也是一大市场——去年新《三国》一剧在海外的销售版权收益,超过2010年中国电视剧除它之外的对外版权收益总和,而且在日韩的收视成绩也相当不错。“亚太特别是日韩,对我们的历史剧比较认,所以今天高希希才敢1.7亿砸在《楚汉传奇》上,而单凭国内市场,这个成本很难收回来。”李洋分析。
但无论如何,这些“泄洪口”顶多只能算延缓压力,真正资本、市场与演员三者矛盾的根源并未解决。制作人张谦(微博)认为,眼下片方与演员对市场达成清醒的共识才是当务之急:“(两者)虽有互相利用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要合作共赢……而不是互相挤压。大家都只盯着虚拟的大蛋糕,只要挣钱就行,根本没有底线。于是店大欺客或客大欺店,如此没有共识的情景实在不妙。”(本报记者 王砚文)
(责编: s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