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偷票房”现象频现 揭影院高速成长背后隐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6日10:44  深圳商报
影院提速有风险 影院提速有风险

  这几年影院投资火热,看似繁荣,但成长的代价最终都要自己买单。影院还不得不忍受地产商盘剥、电影产品单一、人才奇缺、市场差异巨大等种种羁绊。影院如果盲目地一路狂奔,最终可能反被自己吞噬。

  因为一场进口大片和国产片的搭车出售,引发了一场“偷票房”的商业伦理追问。有网友通过微博爆料,一位观众购买《变形金刚3》影票,发现票根搭售了另外一部并未选择的电影《杨善洲》,80元票款中,20元流向《变形金刚3》,另外60元流向主旋律影片《杨善洲》,“变3”反成陪衬。更有网友披露自己所属影城收到的上级院线下发的文件,要求影院支持上述国产影片的放映,并提出了诸多指导意见,其中就包括销售“连票”和“套票”。此事一经披露,立刻引发一场针对“影院”及“院线”的口诛笔伐。

  其实,“偷票房”现象背后,揭示的是影院行业在高速成长背后的隐痛,而且,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成长的代价要自己买单

  今年可以被称为“中国银幕年”。根据国家电影事业发展资金专项工作室的数据,今年是改革开放以来银幕数增长最快的一年。2009年中国银幕数是美国的1/10,今年上半年差距缩小到1/5。今年内中国银幕数过万将没任何悬念,中国的电影院行业连续爆发增长,创造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在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高军(微博)看来,“这个行业才刚刚起步,美国有4万块银幕,中国还不到1万块。成长空间还很大。”

  繁华下面危机重重。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曾对媒体表示,“不出3年,影院行业会面临大洗牌,他们走得太快了,很多问题会在这几年集中暴露出来。”如果不能正视影院行业的一些问题,找到短期内的平衡机制,“一大批影院会倒闭,行业大震荡会很快到来。”

  这并非杞人忧天。这几年影院投资火热,看似繁荣,但成长的代价最终都要自己买单。岂止是上面提到的行政“潜规则”,影院还不得不忍受地产商盘剥、电影产品单一、人才奇缺、市场差异巨大等种种羁绊。影院如果盲目地一路狂奔,最终可能反被自己吞噬。

  电影院也“戴着镣铐跳舞”

  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微博)对电影院的理解是:中国电影行业一直重“制作”而轻“渠道”,渠道远远落后于内容生产,因此才会有每年生产的大部分电影上不了院线而白白流失,这几年的影院快速发展,不过是渠道恢复的过程。

  而在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的眼中,电影院连锁与麦当劳一样,是个连锁零售行业,只不过销售的产品不同,电影院贩卖的是文化产品。博纳影业CFO许亮则认为电影院行业跟酒店连锁相类似,未来影院行业会呈现连锁酒店发展的规律和逻辑,如五星级酒店和快捷酒店满足不同市场,对应的人群和服务标准也不同。但在高军看来,这两个行业都不具可比性,原因是“电影院受到的行政干预、非市场干预太多了”。他感慨不仅是中国的电影,连电影院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行业。

  在不同的逻辑和认识下发展起来的影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万达以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将商业地产和影院完美地“嫁接”,短短几年内坐上全国38条院线的头把交椅;新影联则是国有院线的典型代表,“每年放映多少国有电影的场次、国产电影票房的占比,这都是要列入年底考核的目标,跟奖金挂钩的。”高军无奈地表示,“我们背上的包袱较重,这都是民营公司不好比的。”

  根据艺恩咨询2010年的数据,目前全国38条院线中,排名前十的院线占据75%以上的票房,而前十名中只有万达、金逸、大地为民营。国有院线因体制原因在竞争中并不是以完全市场化的角色参与其中,这无疑让更为灵活的民间资本看到了机会,所以这两年院线行业“大干快进”,但当他们进入这个行业时,却发现市场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美好。

  地产商嗅出“有利可为”

  “在以租赁关系为主体的影院与地产商关系中,地产商坐收渔翁之利,而影院则在跑马圈地的恶性竞争中逐渐成为一个微利甚至无利的行业。”高军告诉记者。

  在规模冲动的驱使下,为迅速扩张抢占市场,影院不得不付出高昂成本。按“行规”,在影院和地产商的合作中,除去固定的租金外,不少影院还要向地产商交纳一定比例的票房分账。大约三四年前,地产商大约只要求5%-7%的分账比例,但两年前这一数字上升到10%左右。而从去年开始,随着媒体大力宣传“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地产商也纷纷嗅到了其中“有利可为”。不少地产商把分账比例抬到15%以上,在某些核心商业区,部分地产商甚至向影院索取20%-25%的分账,而美国这个比例是7%-8%。假如按20%的比例计算,平均30元一张的电影票,有6元进了地产商的口袋。

  然而,即便迈过了地产门槛,全国扩张的连锁影院还要面临巨大的市场差异。“国外同行老嘲笑中国,说中国实际上只有一个影院,我称之为大片影院。”张宝全认为,作为连锁零售业,影院提供的产品严重同质化,所以不得不拼地段、拼价格,在这两种力量的较量中,影院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

  团购就像鸦片一样

  在国有资本把持的大部分院线市场,“出奇招”大概是民营资本最有效的介入方式,万达以商业地产加资本联结的方式创造了“万达模式”后,民间力量纷纷以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迅速崛起。

  在这些崛起的新兴力量中,如何迅速“卡位”成为竞争的焦点。今典选择社区加高端的组合攻势,号称今年要成为最多屏幕和影院的拥有者;博纳将发行优势带入终端,四两拨千斤;大地切入二三线城市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耀莱则直切要害——以低廉的价格迅速抢占市场。

  令外界咋舌的是,耀莱影城从去年6月开业,到今年已创下全国观影人次最高纪录,并一举跃进全国票房前十名。从去年耀莱影城跟糯米网联手创下团购网站的单笔最大交易——以16万套的购买量一举创下了当时Groupon模式网站的全球纪录,耀莱的名字就跟“团购”挂上了钩,但同行却对这个“搅局者”深恶痛绝,一家知名连锁影城对其非常排斥,称“耀莱根本就不懂影院”。

  “团购就像鸦片一样,短时间内有效,但却是一种不健康的方式。”大地院线的谢晓鸣担心,尽管团购已渐渐成为一种主流观影方式,但做团购让影院本就微薄的利润进一步下降甚至变成“负利润”。目前国产片给影院限定的最低票价在25元-35元,而团购平均票价都在15元-19元,这就意味着每卖出一张票,影院都需要向片方倒贴10元-16元的差价——尽管有媒体爆料团购网站在为这部分差价买单,但随着团购网站大规模洗牌的到来,这样的“买单”也不能持续多久。

  然而现在已经没有谁能阻挡团购成为一种观影方式了。据时光网网友对今年上半年北京电影团购市场的调查,团购票房已占北京市场总票房近20%。

  “唯票房”合理吗?

  “中国电影市场是畸形的,正常的市场应该是,大片影院占15%,中等影院(4-6块)占到60%,4块幕以下的影院占15%,其他机动的银幕占10%。这种分配符合中国这种地区大,城乡差别大,文化需求差异大的国情。但是现在的畸形市场只给大片影院生存空间。”张宝全认为,中国电影院的“唯票房”收入模式并不合理。中国影院的收入85%来自票房,而国外即使是大片,票房也只占影院全部收入的30%,更多收入来自于增值广告、DVD、新媒体、衍生品的开发中。

  因为终端发展的种种瓶颈和壁垒,上游的内容也受到发展限制。去年电影生产有500多部,只有200多部能进入院线,而大部分还是院线“一日游”,直接导致大部分电影投资商的亏损,也极大伤害了这个行业的投资热情。

  在张宝全看来,只有屏幕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每家院线都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后,中国的银幕才不会全被商业大片所占据,中国的电影产业才能去发展艺术片、小众电影。许亮也认为,终端强劲增长的效应一定会在未来影响到上游的内容。当中国银幕数超过1万张时,拐点即将到来,分区域、细分人群的“定制电影”将成为可能,导演会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作电影,只选择一部分终端投放,也能产生可观的利润。

  “你要把电影院当作一种媒体终端看,当渠道逐渐恢复以后,渠道价值要大于票房的价值。”张宝全举例说,韩国影院5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投放到影院的广告。他为未来影院设想的商业模式是“1+X”模式的17.5影院,1指的是电影,X指的是围绕电影在影院开展的咖啡吧、艺术品、点映吧、游戏吧、广告等多种经营。影院将来的收入是票房、广告、卖品和增值服务各占1/3的比例构成。当影院的银幕数扩充到一定规模时,“X”的价值才会被充分开发出来。“只有这样,中国的电影票价才能恢复到合理价位,还能让影院赚到钱。”

  而张宝全的设想在业界看来,“太过超前”,万达院线的叶宁回应,“票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会成为主要收入。很简单,观众来电影院就是看电影的。”

  尽管影院未来是怎样的商业模式还存在争议,且尚未看到明显趋势,但“技术派”的力量已悄然渗透到了行业的每个角落,并带来巨大变革。目前,中国数字银幕4326块,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与此对应,数字化放映为主的影院迅速崛起,以全数字放映为核心、专攻二三线城市的大地院线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案例。(邹玲)

(责编: sisi)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