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来自中国、保加利亚、英国、荷兰等国演艺界的14位嘉宾汇聚一堂,出席了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48届文化讲坛,共论《艺术节的现实与梦想》。全球演艺大佬们敏锐地感觉到,艺术节在欧洲、亚洲市场正经历着不同的命运,如何避免成为“欧洲艺术节的连锁店”,正蓬勃兴起的亚洲艺术节必须探索自己的文化词汇和身份认同。
艺术节在亚洲 本土特色元素越来越重要
国际艺术经理人协会首席执行官阿索·斯万斯通·哈里森指出:“在欧洲,艺术拨款阴云密布,面临越来越多的威胁。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政府将不再拨款给艺术——至少,拨款要比我们想象的少很多……越来越多的欧洲政府在这方面变得保守和无知”。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这些年,艺术节在亚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正如鹿特丹节庆中心总监约翰·摩尔曼所指出的那样:随着全球化节庆活动越来越多,艺术家们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这就存在一个风险,那就是全世界的节庆开始看上去都一个模样,就像汉堡包和咖啡连锁店。
“如何探索自己的文化词汇和身份认同,在今天的亚洲特别重要。”亚太表演艺术中心协会主席、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潘传顺的分析一针见血,“我们设立一个艺术节的时候,我们最开始的想法便是寻找有名的西方艺术家来表演。久而久之,这些节庆将会变得与我们毫无关系。”他指出,如今在亚洲,大家坚持表演西方的艺术而不去花时间投资创作亚洲的新作品,“事实上,我们节庆可以成为那些能引发社会共鸣的亚洲新作品首演的平台。”鹿特丹节庆中心总监摩尔曼的观点,与潘传顺不谋而合,“本土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元素对节庆的成功与否,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不会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去听我在家里就能够听到的音乐,我会出发旅行去找‘真家伙’。”
艺术节在上海 年轻人是创新的巨大空间
举办至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走到了第13届,正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微博)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所评价的那样,“世界上著名艺术节中的多数,总是与一座城市的名字密不可分。上海国际艺术节展示得淋漓尽致的就是上海的城市品格。”然而,创新仍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面临的严峻课题,对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称之为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暂时似乎还游离在我们的艺术节之外,这种游离,也正提供给我们创新的巨大空间。”同时,她强调,艺术节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联动,也是潜力所在,“有研究报告预测,长三角区域在2020年人口总量将达1亿,而这一区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全中国位列前茅,那么,其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会形成怎样惊人的市场潜力?这个潜力还远未被发掘。”
王隽透露,此前,艺术节曾在上海大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一年是否有一次去上海大剧院(微博)观演的经历?结果,只有很少的大学生去过。由此,今年艺术节在吸引年轻群体方面作了一些尝试,针对11月13日柏林爱乐上海大剧院音乐会这场重磅演出,艺术节准备了部分低价票特别给予大学生。对此,昨日与会的美国芝加哥格兰特公园音乐节营销总监托尼·麦克鲁索也分享了经验,他指出,在芝加哥,有一个户外表演场地千禧公园,吸引了无数年轻人,不仅满足了他们现有的品位,也同时向他们介绍新文化,“整个夏季的每周三、五和六晚上演出音乐会;创新爵士和世界音乐系列每周四演出;星期一被用来演出更多的电子实验和独立摇滚或者一个古典室内乐音乐系列。”
(责编: 水门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