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蔡晓玮
和爆米花与可乐一样,传记片长期以来也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主食之一,并且常常是票房、口碑双赢。
这其中的公式特别容易让人理解——当你用一个好莱坞巨星,比如乔治·C。斯科特、彼德·奥图尔、拉塞尔·克劳去扮演一个更加厉害的公众人物,比如《巴顿将军》(Patton,1970)中的巴顿,《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中的沙漠枭雄、英国联络官劳伦斯,《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2001)中的数学家约翰·纳什,精彩的故事简直是注定的,话题也从选角就开始纷纷扰扰。而最终,饥渴地等待着吞下传记片这个诱人鱼饵的除了观众还有诸多奖项,比如奥斯卡。
因此,每年到了深秋接近年末时,瞅着奥斯卡而来的传记热潮就汹涌而至,今年的好莱坞也不例外。除了已经赶在9月末上映的布拉德·皮特变身美国传奇棒球经理的《点球成金》(Moneyball)之外,即将来袭的是11月9日上映的由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的《胡佛》(J. Edgar)、11月4日上映的米歇尔·威廉姆斯的《我与梦露的一周》(My Week With Marilyn)。《铁娘子》(The Iron Lady)也将在12月16日上映。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的消息包括乔布斯的传记片,昨日新鲜上市的传记版权被索尼以7位数美元买下,《源代码》(Source Code)的制作人已经挑起制片大担。
回看国内,传记片这个类型一直被主旋律把持。回想学生时代,或许每个人都能找到被学校组织去看《孔繁森》或者《离开雷锋的日子》的记忆。感动归感动,却是单一的感动。
到底为什么会有人发出“中国有传记片吗”这样的疑问,而好莱坞传记片的成功杀手锏又何在?
剖析人物的背面
好莱坞深谙好故事的本质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开膛破肚——引领着人们的窥探欲望走向名望和权力的背面,揭示权力的运作法则。即将上映的《胡佛》就遵循了这一法则。片中,李奥纳多扮演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始人胡佛。预告片的末尾说道,“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而在影片的前期宣传中,被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秘密”。
埃德加·胡佛曾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他在任的近50年里,美国换了9位总统,却没有一个总统敢解雇这位调查局掌门人,因为他知道太多秘密;而在公共视野之外,他对自己的私人生活却防卫严密,只有几个人能够进入这个小圈子,其中大多对其忠诚到底。胡佛还隐藏着一个或许能让他的权势轰然坍塌的个人秘密——在传说中,他是一名同性恋者,胡佛的副手、FBI的二号人物克莱德·托森就是他的伴侣。
但该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说,聚焦胡佛从少年到老年的政治生涯的《胡佛》并非一部简单的窥私之作,“这不是一部关于两个同性恋恋人的影片,这部影片主要是关于胡佛如何操纵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成功地历经9位总统而立于不败之地。”
好莱坞一贯热衷表现个人成功,大片里盛产各种美国梦,传记片也不能例外。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影片对于人物成功路途中的阴暗面、暧昧处,大多也毫不忌讳。
去年大出风头的《社交网络》就是一部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传记。片中,这位传奇人物在现实中的社交无能被赤裸裸地表现,因为这正是其创业的动力。他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一根筋也常常表现为无所不用其极。而正是这些阴暗或者不圆满之处,缔造出影片的可信度,也解释了成功之路的崎岖和孤独。
揣测人物的内心
同样是政治人物的传记片,《铁娘子》并没有走像《胡佛》一样的全景式路线,仅仅是截取了撒切尔夫人在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的一段故事,准确地说是开战前17天时间里她所经历的一切。马岛战争历时两个月,当时阿根廷为了转嫁国内对政府的抗议而发起夺回马岛的行动,对此英国迅即还击并获胜。引领英国民众做出这一决定的正是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不仅如此,她还利用这场战争稳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在第二年获得了连任。然而,影片要说的显然不只是这一切。
在已经发布的预告片中,首先出场的不是撒切尔,而是两名形象顾问,他们要求撒切尔扔掉戴帽子的习惯,摘下珍珠项链,表现得更像一个“领袖”,而撒切尔表示帽子可以牺牲,项链却必须保留:“因为这正是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在说出这句话后,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撒切尔露出了意味深长的一笑。作为英国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女首相,撒切尔的领导者形象和女性形象始终处在博弈中,在影片中这显然是表现的重点。此片的编剧阿比·摩根曾透露,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打破了性别和阶层界限,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夺得了话语权的女人的故事。
据悉,影片中还将会有大量桥段通过梦境和回忆来解析和塑造这个传奇人物。早前英国媒体就报道撒切尔夫人的亲友在看过试片后大为不满,指影片太多臆想和谬误,还炮轰斯特里普的角色就像“发疯的老奶奶”。《卫报》说,“败笔在于斯特里普的那一笑,这似乎表现出了撒切尔的幽默感,但实际上,缺乏幽默感正是撒切尔的最大缺点。”
曾经有人分析过,传记片中的英国女性角色往往是“女王”型的,从伊丽莎白女王到维吉尼亚·伍尔夫,如今的撒切尔就更不用谈了。而美国传记片中的女性角色却更多平凡人,比如《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2000)中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单身母亲、桑德拉·布洛克在《弱点》(The Blind Side,2009)中扮演的橄榄球运动员的母亲。然而,或许因为聚焦的是女性,纠结内心戏往往大量上演,并不乏催泪戏码。
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我与梦露的一周》中。好莱坞电影史上拍摄梦露的电影不少,但没有一部成功过。《我与梦露的一周》是根据好莱坞演员科林·克拉克的日记内容改编,着眼于1956年夏《游龙戏凤》(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拍摄时,他与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及劳伦斯·奥利弗等人的相处,从而讲述了梦露与劳伦斯·奥利弗、费雯丽之间的情感纠葛。
(责编: 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