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七届中美电影节上,上海导演陈苗凭借新作《星星的孩子》获得“最佳新晋导演奖”;上影集团票房连年20%增速;唐季礼(微博)、宁财神(微博)、六六等多位影视界大腕签约上海;多家长期在北京发展的影视公司回归上海;上海2011年投入拍摄的影片已50多部,而前几年这一数字一直徘徊在20到30之间。
扶持精品新作培养新人
上海电影舰队在2011年的加速启动并非偶然,它只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布局《上海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背景下的几招开路棋。
日前,2011年度首批上海市重点电影与新人新作资助评审结果已经公示,9家国有与民营企业榜上有名,本次入围的作品都是“三贴近”的现实题材电影,其中不乏新人。
根据《实施意见》,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文广局牵头设立了上海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资助额度为每年2500万元,主要采用资助方式,每年扶持3至5部重点精品影片的拍摄与制作;重点培养优秀青年电影人才,扶持4至5部新人新作。
借题材吸引电影人才
上海市资助的不仅包括中小民营影视企业,还包括国有影视公司。在SMG实施节目的制播分离后,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尝试将电影与电视资源融合,《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与《麦兜响当当》获得成功。
然而,近年来相较于上海,北京一直引领着中国电影前沿,吸引许多影视创作人员前往寻求机遇。上海的国有影视公司普遍面临着人才北流,如何借助题材吸引优秀青年电影人才,重新提振上海国有影视制作,这个问题必须正视。
为此,尚世影业决定依靠上海本地编剧力量,如宁财神成为其签约编剧,由他操刀的作品《向着幸福走》,赢得了上海市“重点影片”的资助资金。
上海电影集团策划的影片《西藏天空》,起用年轻导演傅东育担纲,引入了藏族作家阿当编剧。借助资金扶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重新启动3D影院动画电影《大闹天宫》。
力争5年内票房仍列前三
未来,按照《实施意见》规划,2011年至2015年间,力争上海电影制片、电影票房继续保持全国前三,电影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次保持年20%左右的增长率,电影产业经济总量年平均增长在20%以上,建设1至2个集电影拍摄、制作、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影视基地,培育2至3个电影产业创意园区,扶持1至2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企业,争取上海国际电影节(微博)的获奖影片每年有2到3部纳入国家进口影片额度的政策支持……
上述措施,只为一个目标:让上海初步形成一个电影产业基地。
《向着幸福走》的制片人刘咏称,“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在国内是创新,将促进电影产业良性循环。而上海市电影精品资金“扶持新人新作”的首批受益者、青年导演颜雷感叹:“上海是一个不断制造惊喜与奇迹的城市,上海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
对话
“通过政府的引领作用吸引注意”
2011年度首批上海市重点电影与新人新作资助评审结果已于11月9日公示,《西藏天空》等4部国有电影制作单位投拍的影片入选“重点电影项目”,《同在蓝天下》等5部影片被列入“新人新作项目”。本次入围的作品都是“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现实题材电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电影处副处长彭奇志昨日接受记者的专访,解析了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的意义。彭奇志表示,这项资金总额为2500万元,其中“重点电影”每部可获得的资助为500万-1000万元,“500万元对于一个大的电影来说也就是九牛一毛,但是通过政府引领式的作用,希望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资助主旋律本土影片
东方早报(微博):今年获得资助的影片有哪些?
彭奇志:9个将获资助的项目分别为4部上海市即将投拍的重点电影《西藏天空》、《国家赔偿》、《大闹天宫》(3D动画影院片)、《向着幸福走》, 5部反映现实题材的新人新作《同在蓝天下》、《狂奔蚂蚁》、《星星的孩子》、《东方客栈》、《上海1999》。这些受资助影片我们已经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网上公示了。公示一周,截止日期是2011年11月16日。
东方早报:为什么要设立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
彭奇志:上海文化基金会也有对电影的扶持,着重在扶持剧本,对得了奖的影片进行奖励。但是电影重点是在拍摄的这一块,需要特别大量的资金,现在拍个电影都要1.2亿元,最缺乏的是拍摄资金。所以我们这个资金是对电影拍摄进行资助的。在全国也是首创的。
东方早报:“重点电影专项资金”资助的影片标准有哪些?
彭奇志:并不是拍什么都资助,古装、武打、恐怖这样的商业片,我们不提供资助;我们是要资助现实题材的、主旋律的、优秀的本土作品。
东方早报:如何获得该项资金的资助?
彭奇志:这次是第一届,我们时间也比较紧,当时召集了所有在上海拍电影的公司开了一次会,但是还没有在社会上广泛地宣传。今年来说,有60家公司来申请,符合我们要求的,一共有28部影片,最终我们从中挑选三四部,竞争还是蛮激烈的,也有好的片子没选上,蛮可惜的。
东方早报:为什么“重点电影”只选4部?
彭奇志:还是资金原因,如果影片数量上去了,每部电影给个十几二十万,对一部影片来说毫无意义。
东方早报:每部电影能获得的资助金额为多少?
彭奇志:上海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年度补助资金量预计2500万元,每部影片的资助是500万-1000万元,500万元对于一个大的电影来说也就是九牛一毛,但是显示出政府的一种标志性的作用,把社会资金引领到优秀电影的创作中。现在中国电影还是缺乏内容,市场经济导向下,电影投资商还是倾向拍商业片,特别是忽视关注当代的人物现实生活状态,觉得没有市场。通过政府引领式的作用,希望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不能公映要追回资金
东方早报:“新人新作”专项资金的用途是什么?
彭奇志:过去有大部分的电影人才都积聚在上海,但是因各种原因离开上海,有的北漂,有的出国。这项资金成立后,对人才影响非常大,有很多影视人才都往上海回迁,回流。另外对于电影人关注现实题材起到了作用,现在就已经有好多民营(电影公司)在申报明年的题材,反映上海改革开放、经济转型,这些题材之前没人敢碰,也不想碰的,现在很多公司都有兴趣了,在着手做剧本。
东方早报:“新人新作”专项资金的申请有什么要求?
彭奇志:推出了5部“新人新作”,仅限于编剧和导演,并且年龄是45周岁以下,拍摄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名额也是有限,3到5个名额,不希望太多太滥。
东方早报:对于受资助影片是否有回报要求?
彭奇志:如果没有拿到公映许可证,我们要追回资金,最底线就是去公映。
东方早报:未来还会有一些扶持本土电影、电影人的新的计划吗?
彭奇志:我们也听到一些反馈意见,对于电影事业的扶持,不光是资金上的,很多电影人希望政府在院线方面给予帮助,因为很多现实题材的文艺片,院线方面会有排片顾虑,从宣传和院线的引领方面入手,对他们给予一些帮助。
◎个案
陈苗:让更多上海影人坚守本土
2011年10月27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七届中美电影节上,上海导演陈苗凭借新作《星星的孩子》摘得“最佳新晋导演奖”。
昨日,导演陈苗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感慨,上海市的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为在电影圈苦苦求索的导演们提供了发展壮大的良机,让上海影视人才不仅乐意回归本土,而且坚守本土。
2004年,先后在俄亥俄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获得电影制作学位的女导演陈苗,在上海成立苗子文化艺术资讯有限公司。对于刚起步的民营影视公司来说,蜂拥的项目并不等于优厚的回报,来自政策的门槛抑或是资金上的紧缺,往往使得为数不少的项目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最终颗粒无收。
但陈苗编导的影片《星星的孩子》是幸运的。这部影片讲述一个年轻妈妈带着自闭症的孩子从内蒙古到东莞的经历,诠释了伦理、家庭、女性和母爱等主题。该片不仅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剧本资助,还取得了上海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中“新人新作”专项的资助。
陈苗直言:“老实说,专项基金资助给予的资金总是有限,但是他们给予的帮助不仅仅限于金钱,真正给力的是对于一个电影从宣传到发行更多落到实处的帮助。”
据悉,《星星的孩子》暂定于2012年3、4月在国内上映。“我们一定会上院线,争取在‘4·2世界自闭症日’期间上映,对我们这样一个中低成本的片子来说,票房不是最关键的,我们希望收获的效果是: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看到。”
陈苗曾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及电视制作公司担任制作经理和联合制片等职。但她放弃了高薪高职回到上海创业。回到国内后,陈苗将镜头对准的正是她熟悉的城市——上海,由她制作的《夜上海》, 《我属蛇》,《上海恰恰》被称为“上海三部曲”。
陈苗还透露,她目前手头上正在筹备的3个项目,仍是“关于上海”的作品。谈及对自己在上海发展的展望,陈苗说,她渴望上海媒体对新导演充满活力的原创作品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掌声,更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在现有奖励机制上,牵头组织优秀新人电影新作的发行联盟平台,借此形成产业链的完备环节,让更多上海影视人才不仅乐意回归本土,而且坚守本土。
早报记者 李云灵
(责编: sisi)
|
|